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和官军的常见编制不同:

    联队(三个大队,约一千六百人)>大队(三个中队,约五百余人)>中队(三个小队,约一百六十余人)>小队(五个什,共计五十余人)。

    骑兵战术,依据这四个级别编制的兵力有所细分。

    与此同时,对于骑兵,李笠根据训练难度,以及承担的作战任务,进行了分类:

    入门骑兵:马刀骑兵,主战兵器为骑兵刀,执行巡逻、警戒、侦察等打杂任务,因为用的是刀,一般无法和敌骑交锋;

    普通骑兵:矛骑兵,由马刀骑兵“升级”而来,能使用矛进行骑战,承担骑兵对战任务;

    高级骑兵:槊骑兵,由矛骑兵“升级”而来,能把槊(长度超过一丈八尺的矛)用好,是全能骑兵,马披甲,就是具装甲骑;

    无论哪种骑兵,都要练习骑射,所以合格的马刀骑兵,可以承担“弓骑兵”的角色。

    训练时,第一年新兵期,新兵在练习队列、力量的同时,就得开始练习步射,打基础。

    编制和兵种定下来,就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教学,定下“学时”,在规定年限内,保证伙食,把一个可能连马都没见过的普通农民,训练成堪用的骑兵。

    然后根据不同的编制,具备不同的作战能力、执行任务能力。

    各骑兵编制有其对应的战术,各编制有对应的执行作战能力,这也是将战斗力“量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临战,主将会根据敌情,投入不同编制的骑兵队伍,执行不同程度、难度的作战任务。

    这就等同于,把将领带兵打仗的经验给“量化”,让更多资质平庸的将领,经过一定时间学习,具备指挥骑兵作战的合格能力。

    骑兵是这样,步兵也是如此,进行针对性的军事训练,低成本、短时间(相对而言)训练出合格的兵卒。

    也可以训练出合格的带兵将领(中下级军官)。

    如此异想天开的训练、教学方式,段韶不认同,认为纯属外行人的臆想,不过他不会就此反驳,而是针对一个问题提问:

    “如此高强度的骑兵训练,会很耗钱粮,规模一大,其开支恐怕承担不起。”

    这个提问直指要害,他作为齐国贵胄,带兵大将,当然知道养兵不易,养一支骑兵更是花钱如流水。

    “不花钱就想有高战斗力,天下间哪有如此好事?”李笠耸耸肩,“钱粮可以想办法赚回来,若做不到,就不要想那么多了。”

    段韶又问:“可实战时,总不能让主将下令前,还得仔细想这些骑兵会些什么。”

    李笠回答:“所以编制队伍时就要标明这支骑兵的级别,使其能够承担的作战任务与级别联系起来。”

    说完,他抬起右手,伸出食指、中指、无名指这三根手指:“甲级、乙级、丙级,三个等级。”

    “甲级骑兵编制,全功能骑兵,不过以冲击军阵、与敌骑交战为主,槊骑兵占比较大。”

    “乙级骑兵编制,以对付敌军骑兵为主,矛骑兵为主。”

    “丙级骑兵编制,马刀骑兵为主,承担打杂一样的作战任务,主要职责是外围警戒、侦察,追砍溃兵。”

    “这样的分级,一目了然,主将出征时,根据自己手头上的骑兵级别,就知道这些骑兵能承担何种作战任务。”

    这种构思,段韶不认同,不过也不打算反驳,反正李笠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对于他来说,有事情做、能打发时间就行了。

    不过李笠的构思,倒是很有意思,那就是先制定一个“教学(训练)大纲”,以此为“钱模”,做出“钱范”。

    模和范,合称“模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