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国都城,城墙高约两丈,长宽各七里,分为外城和内宫。
一千年前,夏国仅仅是一座城邑而已,人口不过两万余,一代代国人毕路褴褛,开疆拓土,又趁着天子衰微,兼并了几个小国,这才发展到了如今几十座城邑的中等邦国。
内宫,一共有三部分。
从内而外,分别叫做内朝、治朝、外朝。
内朝,是指能进宫城第三道门路门以内参与朝议者,以国君与宗室臣僚为主;治朝,是指能进入宫城第二道门稚门以内参与朝议者,主要是各类朝官。外朝,指能进入宫城第一道门库门以内的参与者,实际上是接见国人,亦称朝国人。
这一点,倒是和夏毅前世记忆中的春秋时期很像,左传中所记朝国人,多在国家危难之际,征求国人意见,取得国人支持,比如曹刿论战之类的。当然,朝国人更像是一种仪式,彰显决策得到了国人的支持而已。实际上,后妃、宠幸、内侍乃至某些纵横家,往往左右着国君的决策,但这些都未形成制度。
太阳刚刚出来,夏毅提着衣摆,沿着阶梯一路小步慢跑,气喘吁吁。
该死的阶梯
夏国的大宫殿,底部都有一个高高的基座,经过历代国君的翻新重建,夏国君主所在的长明殿基座已经高达五丈,相当于六七层楼那么高,一百多级阶梯爬上去,别说他一个身体羸弱的少年了,就是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壮,也得喘几口。
当然,基座高低是身份的象征,登上了大殿之后,有一队队甲士巡逻,视野开阔,整个内宫都能尽收眼底。
刚一踏进门槛,夏毅就看见了那个便宜老爹。
这是一个四十余岁的中年男子,气血充沛,穿着一身便服,跪坐在榻上批阅公文,案桌上堆着一撂高高的竹简。一群侍从恭敬的跪在旁边伺候,有专门研墨的,有递送毛巾的,有整理竹简的,还有端茶倒水的,一个个全都一丝不苟,安安静静。
夏毅衣袍一卷,双手拱过头顶,拜道“孩儿,见过君父”
“嗯,你来了。”夏敖放下竹简,微微一诧,道“几日不见,你的声音倒是比以前洪亮了。不错,此次你斩杀妖人有功,寡人在今日朝议之时已经与诸卿商议,明日就举行祭祀,为你封土建家。不过太子毕竟是储君,你年仅十二,又尚未及冠,寡人只能授你下卿之爵,你可明白”
夏毅再拜,道“论人伦,太子是嫡兄,孩儿是庶弟;论礼制,太子是君,孩儿是臣;论能力,太子德才兼备,孩儿一介顽童。如今天子衰微,恰逢不进则退的大争之世,而兄弟阋墙乃祸国乱民的大忌,孩儿一定以大局为重。”
“你能有此见识,寡人甚慰。”夏敖满意的点点头,道“今年以来,莱国被齐国所灭,楚国兼并梧国,晋国吞下了耿国和霍国,刑国又被戎狄攻灭,八百诸侯国已经不足两百,这血淋淋的大争之世,容不得我夏国一丝懈怠,否则终有一日会宗庙不保,身死国灭呀”
夏毅低头,一副受教模样。
心里早就嘀咕开了。
实际上,这一次进长明殿拜见国君,本就是走一个过场。
下卿,这个爵位看起来比“下大夫”高了几个档次,但是按照夏国礼制,只要熬过十二岁不夭折的公子都会被授予卿爵,其中嫡子授“上卿”,庶妻之子授“中卿”,姬妾之子授“下卿”。
像他这样,一个庶妻之子却捞了一个“下卿”的,在夏国的历史上也少见。
爵位高低,不仅仅是面子问题,还涉及到封建规模。
所谓封建,一是授爵,二是授土,三是授民。
上卿,授土十五里,授民五百户;中卿,授土十二里,授民四百户;下卿,授土十里,授民三百户;大夫,一律授土五里,授民五十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