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桓年幼时,父亲就发现他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虽说念书还可以,但脱不了呆气,深感忧心,还专门找了本算命书来看。大桓也知道父亲本不信命,又年近不惑,家庭事业也望得到头了,应该是替儿子操心。他私下拿自己的生辰去推,中平之像,没有大富大贵,也没有穷困潦倒。大桓用眼过度,后来害眼病,父亲就没当会事,简单打针消炎,于是愈演愈烈,成了乔浑眼中的“瞎子”。后来配眼镜还是姑父带着去的,奶奶说过“多儿多女多磨难”,一起去配眼镜的还有大桓二妹于槿。于槿是先天性近视加散光,外人都说是遗传,这个家族奶奶眼睛不好,父亲幼年时害过眼病,从不戴眼镜,眯缝着眼。在农村,做体力活,眼睛是很重要的,过早的近视,使大桓常常受到奚落,堂兄跟他说,“一定要好好读书,考大学出去,不然在家里不好安排的”。大桓和二妹诊断出近视,配眼镜后,大舅曾经上门,很不客气地说,母亲当初就不应该进这家门,穷还不说,一屋睁眼瞎。倒是小舅劝解说,读书人眼睛多少有点不好的,也不是什么大问题,配个眼镜就行,不会耽误将来发展的。大舅是瓦匠手艺,小舅师范毕业,先在中学当老师,后来在乡政府工作。闲言碎语很多,大妹于梅很生气地对大桓说,“近士尽是近视眼,你来对这个对子”。
二妹按哥哥的路走,很用功,也很好强,她上高中时候,县城里多了两所普高(其中一所是师范撤销后改建的),她上线了,为了省钱,读的还是那所镇上高中,幸运的是哥哥留下了好的口碑,她很受老师重视。于槿身体也不好,贫血,上课时候晕倒,被同学送回家,性情有点古怪,留着长长的头发,梳成两个辫子,执拗地不肯剪掉。
大桓、于梅、于槿、于株四兄妹,年龄分别只间隔一岁半,父亲为了多生个儿子,差点丢掉教师职位(超生划线时候,于株“往者不可谏”刚刚过线),大桓跟大根同一曾祖父,两家传了两代,都是独苗,在农村,劳动力多,意味着开辟生存空间大。母亲怀于株时候实在不想生了,奶奶说肯定是男孩,父亲说莫要害性命。四个孩子齐刷刷往上长,就像洪水猛兽,父亲渐渐感到力不从心,上小学,免学费,上初中,可以减一部分学费,高中不是义务教育。大桓上高中那年,于梅缀的学,刚念完初二。这个妹妹很有才情,喜欢阅读、写作,很会写儿歌,性格难得地外向,演讲比赛技惊四座。于梅有点贪玩,数学不好,偏科,父亲应该是做过评估的,她放弃了学业。很多年后,大桓都为这个大妹惋惜,特别是自己当不了一个合格的老师,教不好学生的时候,换拉而处,她应该会如鱼得水。于梅学着做衣服,跟着本地老板去了兰州,她既是学徒又童工,一起几个女孩斗得厉害,连着大人也起了纠葛。她不太合群,喜欢捧着本书看,误了吃饭,误了赶工。大桓上高中时候跟大妹通过信,她的字写得不好看,像蚯蚓,写得又多。大桓曾经向大妹开口要钱,买单放机听英语。父亲知道了很不高兴,说要花钱找我。后来大桓要上大学,于梅那时在家,还是很为哥哥高兴的。当时以二十虚岁做寿和升学双喜临门的名义大宴宾客时,邻居家的婶婶就觉得大桓跟于梅的互动淡淡的,没什么感情。
考试季开始了,各种业余爱好都要收敛,去自习室抢位子。要有的放矢,最后一节课,老师往往会划重点,大学教材跟高中教材最大不同,是内容博大精深,要找准一个点往里面钻,研究出来就是一门学问,作为应试,显然不能全面发力,那样会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合理安排时间,早上背思政一系的课,这个对大桓不难,理解教材,旁征博引,自行阐述,当然因为语言不规范,有时言而无物,不能触动得分点,很少拿高分,只是比旁人少了记忆之苦。还要看看英语,大桓上大学后单词量一直往下掉,到准备考研才扭转这个趋势,用心浮躁了。下午和晚上要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