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片刻不到,天就黑了,方黛一边想着孟大这会儿走到哪里了,虽然和孟大才相识短短四五天,方黛自己也想不到自己居然会对一个陌生大叔(当然按照自己这副小身体的样子以及原主记忆中的父亲,这孟大自是应该可以算得上是大爷。)产生出这样的不舍之情。
后来方黛想着用理论思维打败自己这种感性思维,才顿时觉得自己这种莫名的想法占住了脚。因为人类毕竟是群居动物,现世人的群居本性只不过随着科技发展,家族亲人朋友之间的关联越来越弱化而已。
人类本来就属于群体性动物,从人类的祖先猿人开始,人就是群居而不是独居的。群居这一特性,决定了个人必须让渡出部分个人权力给社会或者说政权。
人类作为群居动物,他们生物学意义在于群居能够给个人带来生存质量的改善。动物的自私性最主要集中于自我繁殖自我复制,为自己的基因携带者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的需要,这也是人类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
比如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到封建社会灭亡,人们其实一直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填饱肚子。当时生产力低下,老百姓靠天吃饭,随时会陷入朝不保夕的境地。
这个时候大家需要做的是什么呢?就是抱团!也就是现世中人们嘴里经常说的丛林法则。
而抱团的方式就是宗族式,在以姓氏为纽带成立的宗族内,各个小家庭互通有无。
一家吃不饱饭其他家支援,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后大大加强了生存能力。
因此古代的宗法式社会是老百姓基于生存而群居的鲜明体现。
人类之所以会群居是因为个体生产力低下朝不保夕,而当科技发展带来经济发展,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这个原因马上变得摇摇欲坠。
其实我们的社会发展也已经慢慢证明了这一点。在自己生活的那个时代,现世社会底层的宗族式已经荡然无存,以前小家庭需要宗族庇护,现在自己就可解决。不光宗族式逐渐消失,家庭成员内部的勾连也不再那么紧密。
比如以前的父子关系紧密相连,不光是因为血缘关系也因为生存需要。儿子年少时需要父母抚养,父母年老时需要子女养老送终。
而随着科技社会发展,这一情况也慢慢发生了变化,子女上大学开始就可以有助学贷款,工作后买房买车都可贷款,自己的独立能力大大增强了。
而父母年老时可以有退休金,也可以直接去养老院,不再必须依赖子女的养老照顾。因此现在子女在外地工作、父母在老家生活的现象比较常见了。
而在封建社会“父母在,不远游”,这是很难发生的。
比如方黛自己本身就是很好的例子,家里虽然兄弟姐妹众多,但是都通过上大学立于各个城市安家立业生活,自己虽然也是一个大龄单身狗,但是也凭借自己努力和追求,在一线城市买了房屋,除了工作之外自己的的确确喜欢安静的空间,人群之中,自己也更喜欢寡言少语。
即使和弟弟妹妹在同一个城市,也少有往来,大家一天天忙着自己的家庭和工作,除非遇到节日或者想起什么事情,否则网络联系都很少有。
自己的父母虽然上了岁数,却不愿依附儿女,依然在老家伺候几亩薄田,养些鸡鸭,加上兄弟姐妹轮流回去探望,平日里也是各种快递东西,父母知足,儿女无压力,他们却也晚年安然。
这都是每个人在自我生存能力独立稳定,脱离原生家庭之后所致。并不代表人类社会就摆脱了群居社会。
回想一下,人类的群居性和自私性之间的冲突,其实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现世虽然群居相对弱化了,但是也指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协作性弱化,社会中并不是,更是更加细分,企业天天讲求团队协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