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叶有华笑而不答,也没有就着这个话题聊下去,反而将自家的一些经验倾囊相授,好人做了那就做到底。

    叶有华回家说起这事,朱立勤也有些感慨,“这个老刘头,唉,咱老门山脚村大队长这是替咱们家揽下了事呢。”

    朱娇娇家一直以来都有出产蘑菇,现在蘑菇房种的是常见的草菇和茶树菇,种下去大概十天左右就能出二十斤湿的,因为是一茬茬收割的,只要开始收割算起来差不多三五天就能收成五十斤湿的。

    在山上他们也经常会采一些其他的香菇之类的蘑菇,混在自家种的蘑菇里头一起出给罗科长。

    要说量大,去年出了差不多八百斤湿货蘑菇,蘑菇干货出了两百来斤。

    今年雨水虽多,但对藏在地底下的蘑菇房却是没有任何的影响的,所以今年的出产量跟去年差不多。

    朱娇娇家也已经检验过,蘑菇焖饭跟红薯焖饭一样能够饱肚子,而且不像红薯焖饭那样不动肚子里就放气。

    对于艰苦时期的应对,朱娇娇也是动了脑筋的,他们都是吃惯米饭的人家,米饭自然是最重要的主食,搭配着蘑菇、红薯、南瓜、芋头、土豆、豆角、萝卜等等都可以成为新的主食。

    阴雨绵绵下得人心惶惶的时候,大队长发布了一个消息,大队长要教村民们人工养殖蘑菇。

    不管人工养殖蘑菇最后的出项在哪里,但好歹也是一项技能,眼瞅着时节不好,大家还是愿意学一学的。

    更何况,听说养蘑菇很简单,保持温度和湿度,都不用晒太阳就能养出来。

    更何况大队长说了,蘑菇甚至关键时刻能做主食。

    老门山脚村饿过肚子的人并不少,如果蘑菇真的能养出来,以后万一真的闹起了什么饥荒,啃蘑菇不比啃树皮要强的多么?

    村民们很有干劲,要不是要防着所谓的蘑菇孢子飞得到处都是,估计每个村民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得利用上了,而且大队长并不限制村民们珍藏这项技能,想教给谁都成。

    谁家还没有几个外村的亲戚呢?

    就是之前往外销东西的时候也有给亲戚夹带过货的,不过是大家没有说出来罢了,各自心知肚明,后来出项不够要跟龙门山合作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给亲戚家夹带过货。

    老门山脚村接下来的中稻晚稻照样没有按照平时的时间成熟,比之往年又晚了时间。

    收成依然是跟早稻一样惨不忍睹。

    就连往常种在山坡上的红薯的收成也一样受了影响,唯一的优点是雨水太足红薯藤长得太疯狂,喂猪之余还有的剩,大家都砍了拉回家去切碎晾干了好作保存。

    朱娇娇家也是先切碎晾干了,然后一部分用石磨磨成粉存放,一部分按一百:五十:二十:一的比例跟切碎的干草、谷糖和酒曲一起搅拌均匀,然后封进大坛子里发酵。

    听说这样调制出来的的饲料喂猪很长肉,但是一次不能喂太多,最多占当天猪食的三成,否则容易引发猪酒精中毒。

    因着雨天,同样路边山上山脚到处都是疯长狂长的野草之类的,还有野菜之类的,朱娇娇家将这些野草和野菜也都抽空子都割回了家,野草晾干了可以用来沤肥,也可以给猪垫窝,还能引火用,而野菜平时能当菜吃,晒干了好好保存更能撑不少时间。

    队里偶尔不用上工的时候朱娇娇家经常一袭油布当雨披,戴一顶斗笠,顶着雨水去割野菜野草,割回来放在木架子上先滴干了水,然后再散在铺了青石板的堂屋里晾干水汽,最后或者是摊在阁楼风干或者灶台开火的时候就搁着烘,待到烘干了,野菜就搁阁楼上新砌的通风道里,而野草则一捆捆地码放在猪圈上方的横梁上。

    除此之外朱娇娇一家还经常冒雨去山上采一些自家没有的蘑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