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赤着脚到处跑了。

    繁星满天,凉风习习,余秋脚一碰到秧田里头的水,顿时浑身一个激灵。太冰了,简直比她早上洗脸的井水还凉,直接往她骨头缝里头钻。

    她现在完全明白这个时代的人为什么容易得关节炎了。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不生病才怪。

    宝珍将自己负责的这一陇秧苗分成三块,自己负责的那部分是余秋跟田雨两个人加起来的总和。

    “连着根拔,手尽量往下伸,不要伤着根就好。”

    余秋跟田雨有样学样,两人通力合作,倒是勉强可以跟上宝珍的速度,就是腰一直弯着,感觉挺吃不消的。

    其实杨树湾人家里头有种小板凳,上下两块长方形木板,中间两根腿撑着,称作为秧板凳,是专门给下田拔秧插秧的人坐的,可以省点儿腰腿力气。

    可是余秋坐在上头拔秧,只觉得不方便,挪动板凳还要额外花费时间。她很快就放弃了。

    她看周围人也差不多,大家宁可站在地里头,弯着腰拔秧,这样还省事些。

    一路走一路干活,很快余秋就感觉不到腿脚的凉意,反而闷出了满头的汗。小风再一吹,她也不觉得冷了,反而感到说不出的舒爽。

    宝珍的二嫂是出了名的快手,一个人可以抵上三人组两倍的速度。她很快从后面追上三个小姑娘,还见缝插针地夸奖了女知青一句“厉害,难怪主席说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看看,文能当秀才,武能把秧栽。”

    宝珍突然间反应过来,发出惊呼“二嫂,你说话押韵呢,也是女秀才。”

    旁边一块儿干活的青年妇女们都笑了起来。

    “扑通”

    前头响起巨大的水花声。

    余秋惊讶地挑高眉毛,还真有人笑得打跌啊。

    胡杨哭丧着脸从田里头爬起来,指控罪魁祸首“这秧板凳不好动,我给它装两个轮子,让它在田里滚着走。”

    田里头的女人们都笑得不行。宝珍的大婶更是故意打趣“对对对,新农民,你应该撑个船来拔秧。”

    众人笑得更加厉害了。

    田雨忍不住朝胡杨喊“你把板凳放边上吧,你看谁还坐在秧板凳上拔秧啊。”

    真是不嫌丢人。

    胡杨浑身都湿透了,叫风一吹,狠狠地打了个喷嚏。他兀自撑着强调“我要造个拔秧机,不用人再拔秧。”

    “好好好。”年纪最大的妇女赶紧打发这个新农民走人,“这活儿不适合小伙子干,你还是去运肥水吧。”

    “那有沟渠呢,我不运。”胡杨满脸傲娇,“我要搞清楚拔秧到底有哪些步骤跟注意事项,我才能造好拔秧机啊。”

    劳动人民不指望拔秧机,就想送人走“可肥水得用尿勺舀到桶里头啊,这也要好一把力气呢。”

    胡杨瞪大了圆溜溜的眼睛,像个小孩一样天真“真的啊那我先过去了啊。各位妇女同胞你们先受着累,回头我一定想办法造出拔秧机。”

    余秋只想对她的豪言壮志翻白眼,还拔秧机呢,她可是头回听说有拔秧机这么个玩意儿。

    对了,现代农业如何拔秧来着难不成还是始终这样靠手

    “加油”何东胜挑着箩筐过来装一把把的秧苗,给女社员们打气,“咱们拔完这些秧就可以吃饭了。今儿吃硬饭,有粥有馒头还有咸鸭蛋,管饱管够,保准担子挑过来,香飘十里。”

    青年妇女们集体发出了欢呼声。除了未出门的姑娘,当了人媳妇尤其是有了孩子的妇女基本上都是家里头最辛苦的那个人。别说现在家家户户都指望着拿蛋换盐换针线了,就是有的吃,她们也会紧着老人孩子跟丈夫。

    何东胜边接从田头传过来的秧把子,边笑着招呼两位女知青“你们也多吃点啊,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