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金,朕还得再欠着,左右不过今年必给他,朕给你写个凭据。”
武清伯答应着便去了,至于皇帝为何要把钱都给俞大猷,他也不好多问。
武清伯走后,朱翊钧就也躺在了榻上,抱着一个手炉暗自偷笑,经过半年没钱支配的他如今知道自己有了第一笔现银收入后自然很高兴。
当然。
朱翊钧也开始在想自己私办织坊会不会被内廷与外朝的官员察觉,但他相信内廷与外朝很难察觉,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没有亲自参与此事,甚至连武清伯都没有直接参与经营。
朱翊钧在从武清伯这里得知二丫的经商天赋后就已经决定让二丫做织坊明面上的代理人,而武清伯则做自己的影子,这样即便有人查也只能查到武清伯。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让武清伯在收购二丫的布匹时一再推迟收购时间就是要在二丫与越来越多的家庭织工建立关系后突然中断采购二丫的布匹,从而逼迫二丫和她家庭织工们不得不成为自己织坊的织工。
这样一来,自己和武清伯不用大张旗鼓地去招募织工。
何况京城不比江南,还没有工人阶级,大部分织工都是家庭织工,直接招工引起很多人注意不说,也难招到愿意放弃家庭的织工,而利用二丫这个本地人和她与左邻右舍间的关系,就能一次性招募到数十名熟练的织工。
要不然,单凭武清伯一个勋贵,朱翊钧相信他很难让人找到这么多家庭织工,甚至取得别人信任都难,而且,武清伯的外戚身份又容易招人非议。
朱翊钧也知道武清伯在历史上不是一个善于经商的人,所以他一开始也没对自己这外公抱太大的希望,因而才每每自己暗中出谋划策。
这对于大明而言,朱翊钧这么做是让京城的纺织业开始由家庭生产转为工厂规模化生产。
但朱翊钧并不满足于此,一年上万两的织坊收入对于其他人而言可能是笔丰厚的产业,但这满足不了他的胃口,作为皇帝他要建立强大的军队,需要更大的产业。
“八百两!陛下缘何能拿出这么多银子?!”
俞大猷现在天天陪皇帝朱翊钧练武,也知道小皇帝根本钱财不能自主,所以对于特务营的训练经费,他一直在求谭纶帮忙,但他没想到皇帝这么快就让武清伯送来这么多银子。
俞大猷自然不会相信这是武清伯送给皇帝,因为他知道这些外戚绝对舍不得拿这么多银子出来的。
不过,俞大猷也不好多问,作为宦海沉浮多年的官员,他知道有些事情自己不宜问得太深,只看着沉甸甸的八百两银子笑道:“训练五十人的特务营,有这笔银子在,三个月已无钱粮之忧!陛下真神人也!”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