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仿佛没有注意到另外两人的沉默,卫鞅紧盯着嬴渠梁的眼睛,继续道:

    “我观秦人朴实憨厚,又因连年征战戎狄部族,使得朝野上下深植尚武雄风,却为何没能练出一支攻必克、战必胜的无敌之师?”

    听到这里,景监顿时喜得抓耳挠腮,他知道这是秦国朝堂上下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嬴渠梁还是没说话,但眼神亮的吓人。

    “如今天下各国奋起争雄,治国安民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国力强弱,乃是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卫鞅低沉的声音开始高亢,语速也开始变的急促:

    “国力强弱该如何衡量?不用我说,秦公也很清楚。我们一条一条说开,看看秦国如何:人口是否众多,是否富裕,是否安家乐业?府库是否充盈,粮食财货一应物资是否能支持连年征战,而不受灾荒侵扰?国内百姓黔首是否万众一心,如臂使指?法令是否发布四方、畅通无阻,国无动荡,吏治清明?最后,是否有如如山如海的甲兵,运筹帷幄稳操胜券的无敌名将?”

    每一条都直指秦国的弊端,嬴渠梁终于对卫鞅重视了起来,他也盯着卫鞅的眼睛,毫不示弱,语气重重的道:

    “如此,我秦国自然算不上什么强国,甚至可以说弱到灭亡边缘。然而我等该怎么办?行王道德政吗?”

    “那是迂阔之言、亡国之道,岂可强国?”

    “王道不行,难不成要无为而治吗?”嬴渠梁道。

    之前那位“杠精”士子最终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是“无为而治”,讲究“上如标枝,民如野鹿”。你把国家放到那啥也别动,等人民自己劳动赚钱造小人就行。这一套放到如今还是地方豪族割据而治的楚国可以用,但别的国家不行。楚国地域内多山多水,地形破碎,出也难进也难,还有淮水天险在手,行无为而治既可以充分利用楚国的地理优势,也是一种无可奈何。但放到竞争激烈的中原地区,就是作死了。国君今天敢上如标枝,地方豪族明天就敢大肆圈地,开养鹿场吸人血吃人肉,对国力伤害极大。

    卫鞅摆摆手严肃道:“治国之道乃是以强国为本,王道、德政、无为等,皆是庸碌国君自我陶醉的借口,怎能用于治国?秦公能堪破这一事实,鞅甚为佩服。须知多少国君都看不清,或者说不愿看清如此粗浅的道理?”

    “那我秦国应当如何行事?”

    “强国乃是大学问,各国有各国的做法。”卫鞅道:“秦公以为,齐国、魏国、楚国,哪一国可为秦国所效?”

    嬴渠梁眉头紧皱,道:“请先生详解。”

    “魏国地处中原,掌天下交通要道、聚天下财富人杰、握天下富庶沃野,其强乃甲兵财货之强;齐国东临大海、西距泰山、北划河水而治,南以鲁国为缓冲据强国于外,以管仲遗泽、曲阜文华尽收天下贤士于稷下,其强乃明君吏治之强;楚国无他,乃是地广人众之强。”

    嬴渠梁听后叹道:“如若能与此三强不相上下,复我穆公春秋一霸地位,此生足矣。”

    “然则此三强外强中干,不堪效仿。”卫鞅冷冷道。

    嘶——将最强的三国说的如此不堪,此子恐怖如斯,假以时日……咳咳,是口气可真大。

    “先生是否危言耸听了?”心直口快的景监先一步问出了嬴渠梁的疑惑。

    卫鞅笑道:

    “关于这一点,你们听我细细说来。这三国的强大都只是虚有其表,只能图一时强大,而不会一直强盛下去。甚至,当代国君薨逝后,国力就会发生大的下滑。

    原因之一,变法不彻底。魏文侯任用李悝主持魏国变法时,只废了井田制鼓励耕种,没有对其他方面做出改变。比如国法?军制?官吏选拔?都没有。楚国虽然任用熟知魏国法度的吴起变法,但最终因吴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