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时众望所归。

    司马懿听着众人的议论,后背冷汗涔涔。他低着头,不发一语,拿余光偷瞟着曹叡的脸色,心中惴惴不安。捧人也没有这么捧得,殊不知捧得越高,摔得越惨,老话总是不会错的。

    曹真见局面一面倒的偏向司马懿,心里更是焦急,赶忙奏道:“骠骑将军正月刚刚率军千里平叛,一路车马劳顿,此次还是歇息将养身体为好。何况蜀寇入侵,陆逊那边也会蠢蠢欲动,趁火打劫,尚需司马大人前去宛城坐镇。”

    司马懿闻言,跪伏于地,带着些许哭腔嘶吼道:“为国尽忠,替主分忧,怎避辛劳!陛下但有所驱,臣万死不辞!”

    又给了司马懿表忠心的机会……

    曹真心中不爽,面上却不动声色,缓缓地质问道:“为国尽忠,替主分忧者,在大人的眼里,难道只有你一人?”这话虽说的平淡,可却将司马懿置于了群臣的对立面,叫后者如何敢应。

    司马懿连忙否认道:“不敢。今日殿中的诸位同僚,都是忠君体国之人,我尚需时时向诸君请教。”随即转向曹叡所在的方位,话锋一转,奏道:“陛下,大将军文韬武略,足智多谋,定能大破蜀军,替陛下分忧。臣愿意以全家性命为之作保!”

    曹真看到司马懿那副惺惺作态的样子,内心一阵恶心,可又为他知进退,明得失,力荐自己做都督而感到一丝快慰。

    曹叡担忧道:“只是对方两路兵马,恐怕大将军鞭长莫及。”这担忧当然不无道理,面对两路蜀军,曹真一人的确不足够。而且他的内心还的确是对曹真有所顾虑,相对来说,他更信赖司马懿。

    正当曹叡踌躇不决之际,一个略有些苍老,却掷地有声的声音传入了他的耳朵:“臣虽不才,愿取诸葛小儿首级,献于阶下!”

    曹叡看去,出声的原来是张郃。此时的张郃已年愈六旬,脸颊瘦削,须发皆白,却仍目光如电,颇有神采。

    张郃的豪言壮语,实是鼓舞人心,可曹叡听了却是不发一言,心里显是有些忐忑。他听说过张郃的战绩,与夏侯渊同守汉中,百战百败,一路丢盔卸甲,逃回了长安。

    如今并非儿戏之时,此战一旦有失,潼关以西,包括长安在内,便不复为大魏之土了,不能不谨慎对待。

    张郃见皇帝有所迟疑,又奏道:“臣愿立军令状,不胜,则自戕以谢罪!”声音在大殿回荡,余音绕梁,久久不息。

    曹叡仿佛也受到了张郃的感染,热血上涌,大声道:“壮哉!卿真乃国之栋梁!你且放心前去,朕当亲率大军坐镇长安,为卿后援。”他毕竟他还是个二十余岁的热血青年。

    见此情形,司马懿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不过他还是向曹叡献策,遣人从小路入羌中求援,馈之钱财,使羌人起兵袭蜀军之后,两面夹击,配合曹军的行动。曹叡自然欣然采纳。

    司马懿很清楚自己此时的位置。不作为,是怠政;做的多了,是有野心。此次朝议,向陛下表过忠心,已然足够了。不能处处抢了他人风头,总还是要给其他人一个舞台,去用胜利展示他们的风采,缓解自己的压力,或是通过他们失败,衬托自己的能耐。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韬光养晦正是司马懿的绝技。

    用一个字来形容,那便是——苟。

    最终,曹叡还是选择了曹真与张郃。

    至于谁去迎击偏师,谁去击敌主力,这样严肃的一个问题,因为曹真与张郃二人争执不下,最终是由抓阄决定的……

    而至于曹叡御驾亲征,坐镇长安之事,包括太后在内,均无人反对。大家清楚,一旦丢了长安,洛阳便不会远了,所以皇帝究竟是在长安还是在洛阳坐镇,对于帝国的命运来说,并没什么区别。

    曹魏的应变,足够迅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