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大部队并姜母托付给潘文,姜维与马盈快马加鞭地赶往南安。姜维想要送上份见面礼,去迟了生怕煮熟的鸭子飞了。
只三日,便赶至豲道县。
“是你自己闯进去,还是我去通报一声。”
“……”姜维不知马盈为何会有闯进去这种提议,挠了挠头,“初来乍到,还是收敛些好。”
马盈进营后,便似石沉入海,杳无消息。
营门处,依旧挺立着两面金色锦旗,上书“兴复汉室”、“克复中原”,随风摇曳。
整整一个时辰,军营内操练之声此起彼落,巡营士卒来往穿梭,却始终无一人出来,和姜维搭上一句话。姜维便如旗杆一般插在营外,与那两面金色锦旗遥相呼应,望着这座前所未见的浩荡军寨,视线渐趋模糊。
“看来此处也非容人之处……”姜维望着那锦旗在风中翩舞,越来越觉得它们是在嘲弄自己,“难道自己这一身本事,还会就此埋没一生?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他嘴角挂着轻蔑的笑,潇洒地转身,决然地迈出脚步,可刚踏出两步,却又心有不甘的回头,心里满是憋屈,还有一丝不舍。
如果就此一走了之,那与战场上的逃兵有何区别?更何况,马盈还在那里。
日头已由东方,徐徐移至头是你,便是令堂、马遵,甚至马昂、梁绪、尹赏等人的名姓、出身、经历、喜好,我也全都了若指掌。还有你与马昂、马遵之间的恩怨,前因后果我也一清二楚。”诸葛亮摇着羽扇,微笑着说出这些为北伐所做的周密筹备,像是闲话家常般平常。
姜维的心里流过了一股暖流。那是久处陇西贫寒之地的他,所不曾感受过的。
入得中军大帐,诸葛亮引着姜维与一众文武认识。
整座军帐中的文武官员,约莫有二三十人,而姜维目前所认识的,唯有马盈一人而已。只是当诸葛亮介绍到马岱时,姜维的眸子里掠过了一丝寒芒。显然,他虽已开始动摇,但显然并未完全相信当年的血案与西凉马家无关。
紧接着,诸葛亮便宣布任姜维为丞相府参军。
参军,又是参军。可这次,姜维激动的眼眶泛起泪花,身子也不住地颤栗。参丞相府军事,与参天水郡军事,犹如天地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众将一片哗然……
“丞相也太抬举这小子了!”
“他有何德何能,刚来便能任参军!我可是当了多年的县令、太守,方才入得丞相府,得了参军一职。”
“若是没有真才实学,爬得越高,摔得越惨。咱们就等着看笑话吧。”
“你们还是少说两句吧。丞相的眼光,一向准的很。”
这些人的反应,并不难理解。一个降将,无半点功绩,又无声名在外,只凭赵云与马盈的颜面,实在很难令人信服。姜维看在眼里,却默不作声,只在心里悄悄打定了主意,一定要尽快立些功劳,让这群人另眼相看。
今日的军议只有一个议题——夺取天水。
其实就此议题,众人已商议过数次,初步的战术也已敲定。只是如今姜维来投,身为天水人,或许另有良谋,故才有此军议。
诸葛亮率先发问:“姜维,你自幼便在天水长大。对于取天水,可有何良策?”
“丞相,维只消一人一骑,包管马遵束手来降。”话刚说出口,姜维便后悔了。或许是初入汉营,便颇为诸葛亮赏识,让其有些飘飘然;又或许是立功心切,急于证明自我,因而略显急躁,总之他绝不该用此等口吻献言献策。
只因这话在众将听来,既是狂言,又是讽刺。魏延原本提议自领三千兵马强攻,一日内可破城;马谡先前也曾献计,派人携南安太守兵符印信,并亲笔书信为凭证前往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