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都呕出来了,在电梯里第一个吐的人应该就是他。

    “咳咳…我吃了一些苯海拉明和氨苯碱…”

    闫雄正在用一张白色的方巾擦嘴,他看上去是这三个人里相对最不狼狈的那一个,“但是这个疯狂的电梯仍旧将我们变成了反刍动物…”

    “做好准备,门要开了。”

    只有肖阳,维持着电梯下降前的站姿,双手抱肩,神色从容,似乎刚刚那一段惊悚的经历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半球体水晶罩缓缓地缩回了地面,东南方45度角的虚空,投影出一个桀骜不驯的中年男人,锅盖头,浓粗眉,蒜头鼻,目光犀利而深邃。

    “你们好,我是北野武,欢迎你们来到我的世界。”

    没有太多无谓的客套,投影里的男人挤出一个生硬的笑容,就开始了游戏背景的介绍。

    西元2007年,一名来自加拿大(星条综合联邦在3.0时代的成员国之一)的医生发现了大脑在人体临床死亡之后依然继续工作的证据。研究中,一位患者在心脏停止跳动后依然保持了10分钟的大脑活动,并呈现出我们在深度睡眠时的脑电波。

    西元2013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斯托尼布鲁克分校危重症医院的助理教授山姆.帕尼亚发表论文,阐明一个重要的观点——死亡并非发生在短暂的一瞬间,而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是缺氧,营养物质流入大脑细胞。

    数秒后,大脑活动受到影响。接下来的几分钟内,糖类匮乏的细胞会经历预定的细胞死亡步骤。

    再接下来,人体系统内的各种信号机制开始传递给细胞所谓的“死亡通知”,而整个过程可能将历时数个小时。

    文末,他给出一个猜想,“毫无疑问,任何过程都应该是可以被中止甚至逆转的,死亡也不会例外。”

    西元2018年,加州再生医学研究基金会(sens)的首席科学官德格雷正式提出,衰老的本质跟感冒发烧其实没什么不同,也是一种疾病。

    遗憾的是,人们在文化上接受了“衰老是不可避免的”想法,因此任何试图阻止其造成的损害常常被认为是做无用功。

    但事实上,也许大多数人此刻对衰老的悲观态度跟过去的人认为“人类是不可能飞翔的”类似,都是被所谓的“时代通用常识”禁锢了思想。

    西元2029年,第一个被证明有效的中止死亡技术开始大面积地投入市场,原理是通过特殊的靶向药物来阻断“死亡通知”的信息传递并使用特制的无菌降温仓令对象的身体进入长期休眠的状态。

    西元2034年,2057年,第二个,第三个中止死亡的技术陆续问世,一步一步地降低了实施的要求和成本。

    西元2065年,泛亚合作组织诞生。

    同年,泛亚裔科学家方舟和他的团队在火星上的‘基地三号’完成了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抗衰老药物——斯塞德(suicide)。

    这是一款让细胞本身产生能够杀死细胞蛋白质的基因靶向药,唯一的不同点在于,它引入的是自杀基因。

    在一次媒体采访中,方舟宣称这款神奇的抗衰老特效药还有一个非常东方化的别称“珍珑”,因为药物的最初设计理念来源于小说天龙八部里,虚竹破解珍珑棋局的神来之笔——置之死地而后生。

    西元2109年,基础基因公式——周而复始(也有别称叫太极)诞生,它的作用是将细胞的活性控制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周期里循环,使得人类的身体状态控制在固定年龄段的一个超短周期(一周或更短)里新陈代谢。

    这个基因公式有效地将人类的理论寿命极限拓展到了正无穷,而且身体也能够保持青春活力。困扰了人类文明上万年之久的难题终于被成功攻克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