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接着,其余的小报纷纷跟进,报道丁魁楚贪污的事情。比新民晚报更夸张的是一些小报,所做的文章更是竭尽捕风捉影之能事,不比后世的港台报刊逊色多少,他们对丁魁楚的私生活更是做了全天候报道,比如丁魁楚每天几顿饭,每顿吃了多少银两;丁魁楚纳了多少房小妾,大办酒席以收取贿赂等等,都一股脑的报道了出来。

    话说,现在大明的报刊可是全面开花,对于广州这样的大都市,自然不可能放过,几乎所有的报社在此都设置了站点。于是,短短一天时间,大明的百姓,就知道一个巨贪当上了自己国家的首辅。

    丁魁楚惊慌失措,唯一能够想到的,就是利用锦衣卫查封各大报刊,试图将舆论遏制在初始阶段。

    然而,李岩又岂能没想到他所能采取的措施,早就有了进一步的行动,李岩在广州的密探开始行动了。

    若论此时最自由的人群,并不是官员,也不是豪绅地主,更不可能是商人,而是有了功名的读书人,尤其是秀才这个群体。他们是大明有功名人群的最底层。基本上,他们年龄比较轻,很少生活经验,一句话解释就是热血、激情;有一定的政治地位,但由于群体庞大,个人的经济地位往往比较差,否则也就不可能被人称为穷秀才,很少人说什么穷举人。有点地位但没钱,年纪轻阅历少,注定了他们是一群愤青。在李岩的密探的挑头下,读书人终于行动了起来,高举“打倒丁巨贪,还我清平天”的标语,举行了大明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街头游行。

    第一次街头游行,立即爆发了极大的威力。随着游行的继续,不仅是读书人,就是普通的百姓,比如小市民、小商人、手工业者、码头搬运工等等,都加入了游行的行列。游行的队伍不仅通过了丁魁楚的庭院,还经过了朱慈烺的行宫。

    这时候,丁魁楚的党羽们才慌张起来。他们已经觉得,以前看似权势巨大的丁魁楚丁首辅,似乎也要扛不住了。虽然,丁魁楚的脸皮厚如城墙,如果仅仅是舆论抨击,有可能还会坚持下去。但是,朱慈烺这位年轻的皇帝,会容忍自己的首辅有巨大污点么?

    又是无耻的科道官员,再次当上了倒首辅的急先锋,不过,这时候他们的目标在前几天还是他们幕后的操纵者,其中的代表就是丁魁楚的亲信苏聘的岳父钟鸣远,果然又跳了出来,奏章中表示是自己识人不明,竟然让丁魁楚这个大蛀虫成了大明首辅。

    朝廷的纷扰,朱慈烺自然很快就知晓。然而,朱慈烺很有一种自己是提线木偶的感觉,而背后操纵的人,朱慈烺也知道。为此,摔坏了不知多少的碗碟与镇纸什么的。朱慈烺红着眼睛对王坤说道,“王坤,你说,在琼州的那人,到底有没有将我放在眼里?朕仅仅是撤换掉一个首辅,他就立即还以颜色,逼迫朕再次更换首辅?其心可诛,其心可诛啊。”

    王坤也是惊讶于李岩的反应。若是一般的大明人,最有可能的应对之策,是在朝堂上拉帮结派,凭借势力的此消彼长,来确定最后的胜者。这样的一番势力对抗,自然不免要让皇帝来做仲裁。注定了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最典型的,就是徐阶取代严嵩,用了二十几年。

    可是李岩的策略却很是简单粗暴,首先用报纸进行舆论导向,接着让读书人这个群体为自己背书,上街游行,虽然全程没有暴力,但却使得民间舆论倒逼朝廷风向,逼迫朝廷做出更改。

    这时候,说实话,朝臣甚至是皇帝的意志已经无关紧要了,因为他们已经没有退路了。除非他们愿意冒着贪官或者昏君的名头继续下去,支持丁魁楚,否则就只能改弦更张一策。

    王坤也是心惊于普通民众陡然爆发的威力,还能说什么,还敢说什么?只能张口结舌,词不达意的安慰朱慈烺一番。

    朱慈烺在发泄了一通以后,还是只能召集群臣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