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朝廷财政困难,更何况,当初将各地方划归督抚,就有让地方自行处理自己的税赋的打算,这赋税不仅用来养军,还必须安民,朝廷将不再承担任何额外的支出,因为朝廷也实在是没钱了。这一次,既然是广西地方受灾,自然是广西巡抚瞿式耜处理,而不是越庖代俎的直接向朝廷求救。因此,傅冠驳回了朱慈烺的批文,责令地方自行处理赈灾事宜。
谁知道,这却大大触怒了朱慈烺,只因为朱慈烺一直接受的教育,让朱慈烺知道,要想当一个明君,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要爱民,而自己批文让朝廷赈灾,无疑就是一个爱民的表现,可是,傅冠却驳回了自己的批文,让自己当不了明君,这是几个意思?难道是,当真与李岩有了勾连,让自己当不成明君,在民间毫无名声。于此同时,李岩的声势在民间却成了神一般的存在。他可是知道,在其余地方也就罢了,在琼州,李岩可是被许多人供奉在了自家的神龛,一如当初魏忠贤的党羽所建立的生祠。自己的父皇,为什么要铲除魏忠贤,还不是因为魏忠贤威胁到了皇权。而李岩的危害,只会更大于魏忠贤。
现在,自然是没法直接对付李岩,因为李岩还在琼州呆着呢,根本没有办法对付。既然如此,对付李岩的政治盟友就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了。这就是汉人的劣根性了,外敌还没铲除,却要对付自己人。
宣武四年五月,丁魁楚指示自己的属下,现在担任都察院御史的钟鸣远弹劾傅冠贪腐。钟鸣远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丁魁楚亲信中军苏聘的岳父。
在明朝,有一类官员最不可得罪,那就是科道官员。科道为明朝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总称,俗称为两衙门。尤其其中的都察院,战斗力最为强悍,其职守为纠察内外百司之官﹐在京受命巡视﹐在外巡按地方,监督州县,考课官吏,纠劾违法行为,整肃风纪。他们的职衔最初都很低,最高也不过是正七品,但却官小权重,是典型的以小御大的一种手段。不过,后来为了更好发挥都察院的监察作用,都察院的左右都御史品级一再提高,竟然成了正二品。按照一般思路,左都御史既然是都察院最高长官,自然是统揽大权。可实际在明朝的时候,情况却并非如此。
过去唐、元使用的御史台,采用以尊制卑,上级部门监察下级部门,官阶地位成了一种衡量标准。这种做法,短期内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但是,时间一长,容易产生上下互相包庇的情况。
明朝时设立的都察院,却是采用以卑制尊的办法,让官阶低的官员,也可以监察弹劾朝廷的高级官员,其中就包括御史们的长官左右都御史,他们就是“十三道监察御史”。这个官职跟左都御史的关系,较为复杂。从级别来讲,它是都察院下属官职,从职权来讲,都察院对各地衙门的监察工作,基本由十三道监察御史专职负责。他们除了对地方十三衙门进行监督,也协助朝管理京城的衙门。十三道监察御史的官阶不高,只有正七品,人数固定,全部一共是110人,被称为巡按御史。管辖事务范围极广,几乎就没有什么不能管的。更有风闻奏事的特权,就是只要他们听说过,即使没有实证,也可举报,就是这张破嘴,害了多少官员。
原本,在朱慈烺成为皇帝以后,以为朝廷草创,且颠沛流离,只任命了主要官员,对于科道官员并没有任命。但在李岩光复广州后,朝廷再次迁往广州,且有稳定下来的趋势。
丁魁楚因为正面交锋不可能是傅冠的对手,为了从侧面加强自己的权势,干脆提出设立科道官员,以加强对官员的监控。
傅冠虽然知道丁魁楚的目的,但在大明,什么都不怕,就怕祖制。在丁魁楚搬出了祖制以后,傅冠只能同意恢复科道。而朱慈烺也希望选拔出科道官员,以加强自己对官员的监控,与丁魁楚的目的虽然不同,但最终效果是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