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与施琅一道迁往李岩居所的还有施福、施宣等将领。不过,有李岩的交代,从施琅的言谈中也能察觉到,这施琅确实与普通的将领不同,不仅武勇,还颇有计谋,让阎童不免起了结交之意。见阎童在努力交好施琅,作为主将的施福虽然有些尴尬,但施琅毕竟是自己的侄子,施琅得到重用,对施家这个大家族来说还是很有好处的,因此,施福也是乐观其成。

    不过,施琅等人所在的锻造厂距离李岩的居所大约有二十里路。如果是步行自然耗时很久。但是,若是有合适的交通工具,行动起来就很迅速,比如说,有轨马车。

    看着眼前长长的轨道,上面还停着一辆庞大的四轮马车,施福等人都是惊呆了。就在一年多以前,他们来到这个工厂进行所谓的劳动改造时,厂周围还是一片凄凉,几乎没有道路,没有人烟,这些俘虏都是一路步行艰难的来到了这片工厂区可是现在呢?

    四道铁轨从厂门口的大路上通过,两条南向,两条北向,靠近中间的两条铁道上,行驶的都是运客的马车,靠外的才是运货的马车。见到这样的分布,施琅很是疑惑,比如,马车怎么是四轮的?为什么要哦架在轨道上?为什么要区分客货两种马车的轨道等等?最后还是施琅仗着与阎童较熟,问出了自己的疑惑。

    阎童却笑着解释道,“这些啊,其实都是我们琼国公的创举。据他所说,我们大明之所以一向只有两轮马车,那是由于我们一直没有创造出前面两轮的转向装置,只要有了转向装置,四轮马车也可轻松改变方向。相比较两轮马车,四轮马车不仅更加平稳,更重要的是,由于马车的全体重量都承受在四个轮子上,让马匹不用承受压力,跑起来自然更加轻松。你看这平坦的铁轨,其实也是为了让马车行驶的更加平稳,同样的一匹马,甚至能够拉动以往两倍的重量。”

    施福等人赞叹道,“能者无所不能,琼国公果然是雄才伟略,我等所不及也。”一行人前往昌江的生活区,也就是李岩的居所所在地。

    李岩之所以将工厂区与自己所在的生活区间隔的如此远(20里,在古人看来已经比较远了。),自然是为了降低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染的危害。

    李岩觉得,昌江距离大陆较远,根本就不用担心敌人会偷袭这里。而且,有自己在,有一支即将成型的蒸汽铁甲舰队在,根本不惧敌人的正面入侵,因此,李岩放弃了传统的城墙建设,打算建立大明第一个开放式、功能分区的新式县城。

    既然不用城墙,对于新县城的地理位置的限制自然减少了许多。李岩将钢铁厂与锻造厂等工厂都造在了昌江出海口的北岸,这是为了方便将昌江生产的产品销往本土,这是昌江的工业区。

    而建造的生活区,也就是小区却布置在了南岸,二者之间有一段大约二十里路距离。选择这个距离其实也是李岩无奈的选择。昌江新县城的主要人口肯定就是来自这些工厂,如果距离远了,大家上下班就比较困难了。其实,在现阶段,即使这个距离,对于普通行人来说,也要耗费大约一个时辰。

    不过,李岩对此自然早有准备。虽然由于蒸汽机技术的限制,暂时还不能制造小型化的蒸汽机,火车的面世还要有一段时间,但有轨马车还是可以制造的。有轨马车是指靠马匹牵引车辆、车轮在钢制轨道上滚动行驶的交通运输工具,可搭载双倍于普通马车的乘客和货物。由英国人约翰·乌特兰于1775年发明。

    李岩自然是毫不客气的拿过来使用。从工厂区到李岩设计的第一个生活小区,距离只有20里,即使铺设铁轨也要不了多少钢铁,并且,将来即使火车上马了,也可以直接在上面使用,只是要考虑到火车的重量多添加一定的承载余量即可。

    既然是自己首创的铁轨,轨距自然是李岩确定。在古代,秦始皇提出车同轨,轨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