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李岩为了最大程度的发动民间的力量,建立了第一家报刊号《新明日报》,寓意是大明再获新生。主要的内容都是政论性的文章,比如宣传朝廷的政策,大明军队的英勇抗清(当然大多数的军队都是大明正规军以外的军队),朝廷官员的廉洁奉公,各个岗位一些劳模的先进事迹等等,这注定了是充满正能量的报纸,一如后世的某个联播。虽然说显得有些溢美,但是这却是当前的琼州最需要的。在朝廷撤退到琼州后,人心一片惶恐,让琼州都是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随后民间的报纸也如同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为此还迫使朝廷加大了对报纸这一新生事物的监控。

    当李成栋顿兵琼州对岸的时候,以超级富豪为代表的民间充满了悲观,认为清军占领这小小的琼州不成问题。然而,事实让众人眼镜碎了一地。攻琼的清兵甚至什么东西都没捞着,明军以零伤亡就俘虏了这队清兵。零伤亡,迫降了清军,这是什么概念?这代表琼国公为首的大明军队很轻松的就打败了清军,没见明军都是零伤亡么?

    其实,这只能怪清军踢到了铁板上。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退路,就不得不攻打边上那新修建的、世界上最坚固的卫城。接着,见事不可为,就要撤退往琼州对岸的雷州,却被拥有更加先进舰船的琼州水师轻松打败并迫降。一步错,步步错,导致了必败的结局。若是清军干脆放弃退路,直奔琼山县城,那明军势必要产生大量伤亡,甚至百姓的伤亡也绝对不会少。然而事实就是如此美妙,成全了李岩无敌的威名。

    然而,更有甚至,李岩甚至主动出兵羊城,并成功的夺取了羊城,这自然又是一个极大的胜利,代表着一路败退的朝廷终于开始谋划收复失地,怎不让李岩身世大振?

    在官方的《新明日报》上,甚至已经发表了一篇社论,《大明的郭令公——李岩》,将李岩赞誉为大唐的郭子仪一般的人物,英勇善战,却忠于朝廷,大明的振兴,就必须有琼国公这样的人物。

    于是,大明的郭令公,就成了安插在李岩头上的最瑰丽的头衔。

    随后,李岩亲自登报,表示自己只是个普通人,对前面报纸的赞誉实在愧不敢当,但却为李岩增加了谦虚的美名。

    不仅增加了李岩的美名,还极大的刺激了琼州的参军热潮,以往一向冷清的征兵处竟然人头涌涌,泼水难进。

    李岩的成就还刺激了几个人。

    首先就是一向以英雄自居的郑成功。郑成功在前一次进攻博洛大军的时候,遭遇惨败,从此就一蹶不振的呆在了厦门岛上。边上,却是如同卫兵般监控明军的一万不到的清军,由原苏松提督吴胜兆统领。

    郑成功再受不了李岩的光复羊城的刺激,主动发动了对监视自己清军的进攻。然而,事实就是如此的令人难以相信。面对一万余人的清军大营,近乎十五倍与清军的明军竟然似乎毫无办法,在损失了超过了两万以后,再不敢主动发起进攻,而与此同时,清军仅仅损失了千余人。

    然而,现实有时候却是充满了戏剧性。

    那就是,吴胜兆竟然反了满清。

    吴胜兆是辽东人,在顺治二年(1645年)七月的时候到苏州就任苏松提督。三年正月的时候,太湖义师攻破吴江县城,吴胜兆带兵进剿,在县城内外打死抢掠,民怨沸腾。闽浙总督张存仁上书弹劾,清廷给他罸俸六个月的处分。在扫荡太湖等地的抗清武装后,他招降了不少义师,实力大增,但又同驻守苏州的江宁巡抚土国宝摩擦甚多。

    他属下的参谋戴之俊与吴著等人原本就是义军将领,多次劝他反清复明。

    随后,因为吴胜兆被博洛抽调南下,只能暂时压抑住野心,但是随着博洛的北归,吴胜兆的心思又开始活络起来。

    郑成功的此次进攻,正中他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