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这是我这段时间用业余的时间写的,因为安冉的案子,让我想了很多,我第一天上班您就提醒我,着装,我当时不太理解,但是我现在理解了,我们做志愿者的时候,很多公益活动,我们穿着统一的着装,是为了给大家宣传善,但是去具体的拜访或者救助时,真的不能穿这样的服装,会引起救助者的反感甚至抵触。更不用说失当的救助会带来的后果……所以我编写了这个册子。”

    欧阳玒没有说话,认真的看着,册子扉页写着,“将心比心,不求回报”。点着下一页,从救助时的穿着到语言都有详尽的规范,五六张的册子,内容不多,但贴近实际,很有操作性,值得推广。

    “好。我回去就印发下去,专门请讲师给全部员工培训。”

    “全部啊,基础部的就好了吧。”

    “全部,我们不知道哪天就会再出现一个李媛。”

    玉玎玲点点头。

    欧阳玒提到了专业,思维专注了起来:“在国外,我学习了八年,回到国内实际干了五年,确实如你所说,国内和国外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啊,生搬硬套会绕很多弯路。”

    “是啊,”一听慈善玉玎玲的酒窝就闪闪:“我们古人有个最经典的成语叫‘不食嗟来之食’,就这句话,就把国人的慈善和国外的慈善分开了。”

    “哦?”欧阳有兴趣的听。

    “西方工业文明直接推进宪法制,几乎所有的慈善都有明文规定和制度,每一种慈善行为都几乎有所规范。很多救济政府买单,富人出钱。这样的制度化,使慈善成为穷人理所当然享受的福利,是富人理所当然的责任和义务。在具体救助时,救助者和被救助者都很坦然。”

    欧阳在国外学习多年,当然了解,缓缓点头。

    玉玎玲继续:“而我国的救助与被救助者之间永远隔着一张皮,一张脸皮。我们的《慈善法》也已经立法多年,像你们这样的基金会也已经有了规模和较成熟的慈善规则,但我们依然无法突破这张脸皮,在大部分民众的心里,慈善依然等同于施舍。而施舍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褒义词。”

    “你说的对。”欧阳专注听着,点头。

    “几千年的文化,不是说改变就改变的,让施者不要求回报,不往脸皮上贴金,让受助的人抛开要面子的自尊,是个很大的瓶颈,当善成为道具,受助的人没有感觉善意,这个慈善就没有任何意义。”玉玎玲说。

    欧阳点头:“恐怕,让施者不求回报的行善很难,行善积德已经深入人心,不求任何回报的善,恐怕还真没有,或者说太少了。”

    “怎么讲?”玉玎玲问。

    “据我做了这么多年的慈善事业来看,我们对善的理解应该适用于所有人,善不践迹应该是很高的要求了,我内心里是将善分为这几个层面的,第一,不为恶,就算行善了,这是最低要求;第二可以施舍,无论是要求福报还是什么其他目的,但愿意施舍;第三才是慈善,对生命怀着崇敬,愿意不计较个人得失,随时救助别人。越往上这样的人越少啊!”欧阳叹息。

    “这,我真没有想到,”玉玎玲听得不住点头“你说的是从实践中来的。是你对慈善这么多年的思考吗?”

    欧阳点点头:“给慈善一点善,这是那天官发出的题目,我们还是要对善有最大的包容啊。”欧阳深有体会。

    “对,兼济天下,不止是在物质上,在善的文化上,也当如此。”玉玎玲有些钦佩的看着欧阳玒。

    欧阳被玉玎玲灼灼的眼神看的有些不好意思,俊脸微红说:“是啊,我们就是要照着这个方向具体做些什么。”

    玉玎玲说:“我就是为了这个来找您的。慈善制度化,现在国家也已经做了很多,贫困人口都已经被国家救助了。但社会还是有许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