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天喜邻郡》脱口而出:

    “蹇驴瘦马尘中伴,紫绶朱衣梦里身。符竹偶因成对岸,文章虚被配为邻。湖翻白浪常看雪,火照红妆不待春。老大那能更争竞,任君投募醉乡人。”

    乐天听了,哈哈大笑,你元九兄弟太谦虚了。不过这西湖的美景确实名不虚传,你乐天哥哥又要卖弄了,元九兄弟你听着,诗曰:

    “余杭形胜四方无,州旁青山县枕湖。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梦儿亭古传名谢,教妓楼新道姓苏。独有使君年太老,风光不称百髭须。”

    元稹听了,也是一阵大笑。口里忙说:“乐天哥哥还不老,‘知命’之年,乐天哥哥你才真是‘知命无忧’呢!不像我元稹,常常犯糊涂,在哥哥面前还真的是少不更事。”

    大家一边走路一边说话,不知不觉已经爬上了孤山,大家浏览欣赏一番。乐天忽然想起他关于在孤山寺刻《法华经》的计划,于是对元稹说:去孤山寺看看,你哥哥有一个计划,元稹兄弟给我参谋参谋。于是大家向孤山寺走来。

    来到孤山寺,乐天对元稹说,元和十二年严休复在杭州作刺史的时候,准备把法华经刻在寺院正殿周围石碑上,但是还没搞成就调离了杭州,这事就搁下来了。现在我决定要把这件事搞好,只是这石刻的工艺要求高,必须请有名的书法家和雕刻家才行。

    古代刻石,从形体看,秦和秦以前的刻石为圆柱形,谓之“碣”;汉朝以后,形体由圆变长,谓之“碑”。自此,碑刻盛行。碑刻较之石碣,需要更多的人工,对手工雕刻技术要求也很高。

    碑刻内容,随立碑原由及其所需纪念的事件而异。有的记述历史事件;有的记载死者生平;后来更发展为用于镌刻儒家经典,以提供标准范本,防止讹误流传。故而碑刻都比较考究、严谨,对书法和雕刻技术要求高。汉朝碑刻最富盛名的是汉灵帝熹平年间镌刻的《熹平石经》和东汉末三国时期魏明帝正始年间刻制的《三体石经》。其中尤以《熹平石经》最为著名。《熹平石经》的刻制,开儒佛道三家经典镌刻之先河。《熹平石经》历时八年。共刻了《易经》、《书经》、《诗经》、《礼仪》、《春秋公羊传》、《论语》等六经。刻于高一丈、宽四尺的四十六块石碑之上。碑文相传为东汉学者蔡邕亲笔所书,其文字为当时通用的隶书,书体遒劲而雋美,为后人提供了结构优美、气势磅的隶书典范。当时前往观览、抄写者,“车水马龙,填塞街陌”。

    说到请书法家书写,乐天和元稹都希望能够把柳公权请来。这柳公权的年纪比元稹大一岁,字诚悬,著名书法家,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穆宗即位,柳公权入奏事。穆宗召见柳公权,即日拜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迁右补阙,司封员外郎。如果能够请得他来书写,当然最为理想,于是元稹答应试试。至于请雕刻家,乐天准备去苏州找张神雕。这张神雕是大书法家草圣张旭的孙子,早年攻习书法,后来投师著名雕刻家杨惠之学习雕刻,其技艺以雕刻文字最为见长。

    谈到资金筹集,元稹说他愿意牵头,联络江南东道各州刺史募捐。乐天说,还可以发动各界名流也捐一些。这资金问题就解决了。

    从西湖游玩回来,乐天要元稹来家里举行家宴,哥俩要很好地叙叙旧,谈谈心。元稹把其他人都安排去酒店就餐,自己带着几个知心随从来到乐天家里。酒席间,乐天问起元九兄弟因什么事情离开了京都,元稹长叹一声说,怪只怪自己太大意,对奸人诡计不善于防范。元稹说,当初自己跟皇上商量好,用反间计救淮西的牛元翼突出重围。但是别有用心的李逢吉利用我跟裴度之间的矛盾,派李赏通过宦官诬告我密派刺客刺杀裴度,这一下好,一件谋杀朝廷大臣的罪名就加到我的头上了。后来我才知道,李逢吉跟李仲言、张又新、李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