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乐天在平湖秋月欣赏歌舞,艺人阿馨说到湘灵的情况,一种强烈的思念涌上心头。这一次来杭州,本来是有机会见到湘灵的,据阿馨说,湘灵刚刚在一个多月以前离开杭州,而我乐天也正好在一个多月前来到杭州,这样看来,我跟湘灵正好在一个多月前的一天擦肩而过。
遗憾!太令人遗憾了!七年前,我们可以江汉客船上奇迹般地相遇,而这一次,我们竟然擦肩而过而不能相!大千世界,人海茫茫,想不到的奇遇有之,更多的则是擦肩而过而毫不知觉。“缘分!”“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真的,人生在世,一切都讲一个缘分。但是,既然我乐天跟湘灵没有缘分,为什么当初又走到一起了呢?可是,既有今日又何必有当初呢?
乐天毫无头绪的胡思乱想着。忽然,一种强烈的担忧又涌上乐天的心头:“不好!现在淮北正处在战乱之中,湘灵这一次回苻离,路远山高,兵荒马乱,这一路上该会遇到几多凶险?乐天这么一想,心里更加着急起来,但是到了此时,你再担心再着急又有一分一毫的作用吗?
无奈的乐天只剩下唯一的一招,他又站在了他的书桌旁,拿起他那一支能够减轻心疼的笔,一首《寄远》掺和着泪水出现在稿纸上:
“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两腋不生翅,二毛空满头。坐看新落叶,行上最高楼。暝色无边际,茫茫尽眼愁。”
眨眼间又过年了。乐天早就听说杭州人过年很有特色,现在,乐天可以很好地体验体验杭州人过年的地方特色了。
腊月三十这一天,乐天一家跟千家万户的百姓家庭一样,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放鞭炮是节日气氛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乐天并不喜欢亲自动手放鞭炮,除非有时候为了逗着孩子们好玩而动动手。但是乐天对鞭炮的思考却比一般人更多,因为乐天知道鞭炮发展的历史。
鞭炮的起源很早,从战国到唐代,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很久以前,人们在堂阶前把竹节放入火里烘烤,发出一阵阵噼噼叭叭的响声,叫着“爆竹”。后来发明了火药,人们就把火药裹卷在纸卷里,形如竹,称为“炮竹”。把一只一只的“炮竹”连编成串,名为“编炮”,因燃放时发出的声音清脆如鞭响,又称“鞭炮”。所以鞭炮就有“鞭炮”“爆竹”或“爆仗”几种名称。
关于古代人放鞭炮的目的,不少书已经有过详细介绍,它原来是人们用来避邪祛灾的。南朝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意思是说,人们在正月初一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在火中的爆裂声能够赶走怪兽恶鬼。
宗懔所载,似乎是根据西汉东方朔《神异经西荒经》中所说:“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捕虾蟹,性不畏人。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虾蟹。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尝以竹着火中,爆而出,臊皆惊惮。犯之令人寒热。此虽人形而变化,然亦鬼魅之类,今所在山中皆有之。”
唐朝初年,有人将硝石装入竹筒中燃放,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混合制成火药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竿”。后来又出现了用纸包火药制成的“爆竹”,来鹄《早春诗》:“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偏憎杨柳难钤辖,又惹东风意绪来。”诗中的“爆竿”就是指的“爆竹”。这就是一直流传至今的“鞭炮”。
给小孩子压岁钱也是过年的一件大事。小孩子们盼望过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年是他们发财的节日,首先是家中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给,然后是正月里拜年的来来往往的亲人长辈,外公外婆舅舅舅妈姑姑姑爷姨父姨妈,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