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意上位,如今只求能找一条保全名节的活路,对于参与朝政早已经十分厌倦。

    吕好问本来属意将皇位交还给太子赵谌,毕竟这是正统,不过两天前康王赵构派原来的御史马伸找到了他的府内,许诺下了种种好处,又让他改变了主意。

    于是吕好问故意沉思良久这才缓缓开口说道:“子能心意,我早已明了。如今金虏将退,这皇位本当交还宋室。如若如此,子能非但无罪,而且还有重扶宋室之功,身后也可扬名史册。按说这传国玉玺,当交还给太子才是正理,但如今国难当头,太子年幼,立少主继位却是不合适,如今康王手下兵强马壮,又值成年,可肩负起匡扶宋室的重任。”

    张邦昌道:“舜徒之意,便是还位于康王么?”

    吕好问点了点头:“康王保证不追究我等责任,反而还要有所嘉奖。”

    张邦昌眼睛一亮,他并不要求继续做官,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现在看来,结果比他期望的还要好,于是他又开口说道:“还望舜徒能派人帮我先联系到康王。”

    两人又商议了一会儿,吕好问在回府后立刻找来了马伸,将他和张邦昌两人商议的结果详细说了出来。马伸在听到后大喜,连夜派人潜出汴京去向康王报信。

    四月初,在金军撤离东京北返后的第三天,张邦昌就在尚书省都堂,召集所有伪楚国的五名宰相,宣布了自己逊位,还政于康王的决定。王时雍、徐秉哲、吴权和莫俦四人提前虽然也有预感,但对张邦昌如此痛快地交权也是全无思想准备。

    王时雍立刻反对道:“张相公竟在金人刚离开数日之内就变卦,此事当先报与大金上国知道才好。”

    徐秉哲也是心里不安,也是跟着劝说道:“若是重扶宋室,只恐大家日后凶多吉少。”

    张邦昌此时得了康王的允诺,态度却是十分坚决:“吾意已决,各位不必相劝,若是谁再反对,这个皇帝让他来做!”

    众人见此只能面面相觑,特别是吕好问和莫俦两个也是支持还政于康王,而吴权却是左右摇摆不定。一帮人商量了半天,最后决定还是按照吕好问事先的安排,去孟忠厚家里,将目前东京城里唯一幸存的皇室成员,哲宗皇帝已经废了的孟皇后迎回宫中,尊为皇太后,暂时主持听政。

    孟太后被迎回的第二天就在祥曦殿听政,张邦昌率百官举行上朝仪式,算是正式还政于赵宋官家。孟太后在众人朝拜完成后说道:“国不可一日无主,老身出家多年,岂能主政。如今皇帝被金人所掳,昨日里老身思忖一夜,值这社稷江山危难之时,还须迎回太上皇和太子回来,励精图治,才能光复宋室。”

    张邦昌听后,顿时满身大汗,连忙上前一步上奏道:“启奏娘娘,如今天下大乱,而太子年幼,并无匡扶宗社之力,而九王爷贤能睿智,又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手下兵精马壮,天下归心,自当请立康王为帝。”

    孟太后疑惑说道:“官家留言不是传位给太子么?”

    吕好问也上奏道:“官家临行只是留旨命太子监国,并无传位一说。如今天下危难,当依祖宗之制,立长不立幼,还请太后传诣,诏告天下,请立康王登基。”

    孟太后被打入冷宫多年,又在宫中道观出家为道士,本无什么主张,这朝政还是金人所留下的这帮人说了算。于是这帮人便借着太后的名义发布手诏,张邦昌也派专人与马伸一起,将“大宋受命之宝”的御玺,送往应天府的大元帅府。

    位于商丘的南京应天府作为北宋四京之一,其规模是四京中最小的一个,甚至还不如相州、磁州这样普通的州城大。康王在前往应天府的途中已经表演了一回属下劝进的大戏,这回更是名正言顺,也知太子和太上皇都在京兆府,所以这次并未推辞,欣然允诺当担负起兴复宋室的重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