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春天来的很早,还不到二月,湟州冬天的积雪已经差不多已经融化完了,只有远处的高山上还保留着一些残雪。

    和煦的暖风从南面吹来,田野里已经可看看到刚刚探出地面的嫩绿麦苗,阡陌纵横的田地表面,覆盖着一层朦胧的春意,向远方弥漫出去。

    “今年的墒情还可以,还需要过一段时日才需要开渠浇灌。”

    张成蹲在地头对一起出城前来视察农田的刘法、赵隆、何灌和李岘等人说道,几人听了之后也是面露欣慰,随着陇右各地水利设施的建设,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只要不是特别严重的洪涝或是大旱年份,这些农田的产量都不会太差。

    陇右的熙、河、兰、湟和西宁州都有大片可供开垦的河谷盆地,大小在方圆十数里到数十里不等,加起来面积不少。何灌当年在湟州所筑的水坝又经过了重修,再加高和加固之后,奶酪河水库的蓄水量已经超过了十万立方米,足以支撑湟州数万顷良田的灌溉需求。再加上一些零星建造的蓄水堤塘,湟州将近十五万顷的农田都能够得到有效的灌溉。

    湟州现在登记在册的总户数为五千九百七十一户,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从河北、益州和江浙招募或是发配而来的移民,原来土著的蕃羌两族总户数加起来也只有一千来户,汉民已经占据发绝大多数。

    广种薄收,一直以来是中原民族到了草原地区的农业生产耕种模式,而在陇右,受到李岘的影响,如果农田得不到有效灌溉,就不允许开垦。先牧后农和农牧结合是陇右地区屯边垦荒的特有发展方式。

    自从李岘能够影响到西军高层的决策以来,陇右每年都会从内地流民中招募数千到一万户的厢军到河湟地区进行屯边,加上河北黄河决堤流民招募和方腊叛乱发配屯田两次大规模的移民潮,数年下来,陇右地区的移民数量已经有将近七万多户,几乎与原来陇右本地的户数相当。到目前为止,陇右地区的总人口数量已经激增到了一百五十万人左右,已经超过了西夏在河西地区的人口数量。

    李岘估计今年刘韐、杨可世主持的山东平叛和刘延庆、王渊主持的河北平叛又能给自己弄回几万户人回来。由于幽州的青壮都被辽人强行带去了辽地的西北一带,从燕地招募流民相对容易一些,但这些流民大多都是些妇孺,不合垦边之用,只能交由李岘安置在自家已经建好的庄园或是牧场。

    在朝堂中弹劾李岘蓄养私奴的折子不少,不过李岘从来都不与庄户签订身契,李家庄园里的庄户在身份上一直都是雇工,让那些仇视他的文官们根本抓不到什么实质性的把柄。

    与内地乡民大都由家族管理的方式不同,西北的移民大部分都有军籍,这些丁壮们在农时屯田耕种,在闲时却要组织起来训练,这些厢兵比临时征募的乡兵弓箭手们的负担要重得多。不过也有好处,就是每名厢军都能分配到三顷田地的永业官田,田赋就算作他们本人的粮饷补贴。

    唯一令人遗憾的地方是由于朝廷在宣和二年就彻底取缔了马政,改为给地养马制,陇右各地牧场的牧养的战马数量一直没怎么增加,基本上都是替那些军官和战兵代牧的,马匹的数量倒是每年都在增加,但绝大多数都是些驮马和挽马,根本不适合骑兵在战阵上使用。

    战马的牧养和训练花费巨大,内地一匹三岁军马的售价也只有五十多贯,贩卖的话基本上不怎么赚钱。李岘目前也只能勉强维持饲养一万匹左右军马,数量再多的话,自己的牧场就会收不抵支,这根本不符合经济发展原则。

    在这个时代,人口、军马和足够训练才是军队战斗力的保证,而维持这些的基础就是农业和牧业,只能解决了生产的问题,才能靠使军队的战斗力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驱使那些连饭都吃不饱的军卒到战场上,这根本就是件蠢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