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主公若能得到此人辅佐,只怕平定天下只在覆掌之间,只可惜…”徐庶叹息道,“庶今日有违当日之诺,实愧于心,只是让此人抱此绝才而终老于山林之间,实为可惜,故向主公提及。主公他日若得闲暇,不妨相请此人,只是切不可提到今日庶举荐一事。”
“这个自然,”刘备听到徐庶说他“有违当日之诺,实愧于心”时就猜测到会有这么一个嘱咐,当下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却不知元直说的这个人究竟是谁?”
“此人正是荀彧荀文若的父亲,荀绲,”徐庶悠然神往的说道,“此人看似木讷寡言,其实大智若愚,荀家子弟都是他一人调教,而庶早年亦受此人恩惠甚多。”
刘备心中暗暗奇怪。他听徐庶话中的语气,分明对荀绲佩服之至,不过他一口一个“此人”,却又疏远非常,却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只怕这其中有些古怪。他几乎有些按捺不住的要把这个问题问出来,可是话到嘴边又被他咽了回去。
徐庶也好,荀绲也罢,既然都是智者,他们之间的事只怕有很多深层面的东西,这可不是一时半会能够理得清楚,而眼下徐庶的态度很明显,那就是荀绲是个人才,希望刘备能将他罗致到帐下出谋划策。
“此人还颇具识人之能,此远非平庸之流可比。”徐庶不晓得刘备肚皮里正在转的心思,只顾着说了下去,“当年他力排荀门众议,要荀文若娶中常侍唐衡之女为妻,京畿之内的世族无不侧目。然唐衡之女才貌之佳直到荀文若大婚之后才为众人所知。此尚不足言,尤可贵者,唐衡更与中常侍吕强情同莫逆。荀绲一手促成的唐荀两家交情不但政声斐扬,更为儿子择得佳媳。”
“眼力确实极佳,”刘备其实还有些不以为然,不过他不能不承认一点,那就是能教出荀彧和荀攸这两个绝顶的人才出来,这个荀绲确实是非常的了不起,更何况徐庶自承曾经受到荀绲的教诲。
“此人目下正在闭门课徒,主公若要相请,不妨回宛城之时绕路一程。”
“元直说得甚是,”刘备好奇之心一下子冒了出来,他不禁有些期待这个荀绲会对他作出如何的评价,他一边想着,嘴上漫不经心的问道,“课徒?不知是谁家的公子有这么好的福气?”
“听说只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姓郭名嘉,表字奉孝。”徐庶很是平淡的回答道。
刘备只觉得犹如一阵闷雷在头顶上滚过一般,半天说不出话来。
对于徐庶刚才说荀绲“颇具识人之能,此远非平庸之流可比”的话,刘备哪里还有一星半点的怀疑?因为郭嘉如彗星一般的生涯中,最让千百年来得后人津津乐道的就是“识人”这两个字。
袁绍、袁术、刘表、孙策、吕布……这些曹操的对手、曾经威震四方的诸强,无一例外的被郭嘉看得通透无比,而且就连曹操自己也被郭嘉看得如同透明。放眼整个东汉末年,说到“知己知彼”这四个字,郭嘉可说是无出其右。
一个能看透对手的谋士不能用可怕来形容,却也找不到更加妥当的字眼来形容。当千百年的后人翻看东汉末年时,能有多少人不发出这样的一声叹息,又或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郭奉孝之与诸葛亮,孰强?可是历史是容不得假设的,就在同一年,三十七岁的奉孝陨落了,而年轻的卧龙在几个月之后走出了隆中。
能教出荀彧和荀攸,又指点过徐庶,现在又在手把手的教郭嘉,这个荀绲的才能只怕和教出“卧龙”与“凤雏”的庞德公也只在伯仲之间了。
如果能让这样的一个人为他出谋划策,这将是多大的一个臂助?刘备禁不住心驰神往起来:既然三国鼎立的可能已经微乎其微,那么为国甄选贤才的事情就应该提上议事的日程。将来的朝堂上如果能有荀绲这样的大智者出任三公之一,而接下去辅佐的人是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