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收藏啊收藏,砸票啊砸票,点击啊点击

    第一章:日夺双城

    在中国整个冷兵器时代,北方几乎一直站在政治的制高点上,而江东地区很少在真正意义上领略过百年皇朝的帝都气象。但是这并不影响到江东地区的发展。

    西汉时,吴王刘濞便以“铸山煮海,国用富饶”,凭雄厚的经济实力招致天下亡命之徒;司马迁描述当时经济形势,称“吴,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根据司马迁的这段描述,世人便将吴郡与会稽郡合称“吴会”。

    江东地区不但富裕,而且民风劲勇好武,这也是东汉之后一些地方政权可以立足东南可以凭恃的条件。《汉书》地理志载东南风俗云“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春秋时的吴越能与齐晋等中原大国争霸、项羽率八千江东子弟而令秦人丧胆,都得益于江东地区劲勇好武的民风。

    这样一个富裕的地区,几乎成为风雨飘摇之中的东汉王朝国家财政的支柱。但在熹平五年的秋天,山越族的十六万大军把大汉朝“渔利东南”的好梦一脚踏了个粉碎。而这个时候,汉灵帝的亲母董太后刚刚薨了大半个月。

    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中,灵帝思考再三,加阳亭侯刘备为征南将军,统帅扬州兵马平定东南。

    熹平六年初春,江东地区正是好时节,可是刚刚十八岁的征南将军刘备却丝毫感受不到融融的春意。在黄忠带领万余兵马大败部于丹阳之外的三万山越蛮兵之后,一件让刘备异常头疼的事情发生了。

    朝廷居然拒绝发军饷。

    刘备知道,在经历了连年的战争之后,东汉王朝早已经垂垂没落,就在熹平五年这一年里,朝廷已经算是勒紧了裤腰带,不但颁布了禁酒令,严禁各州以粮食酿酒,还通过卖官鬻爵这种饮鸩止渴的方式筹措到大笔的金钱。刘备还知道,为了让董太后十分体面的下葬,灵帝是花了大钱了。

    大汉以孝立国,就算灵帝说他因为为董太后操办丧事,结果把钱又花光了,估计大臣们都不好说什么。可是所有的这些都不能成为派空饷给东南数万正在和山越麾战的士兵的理由。

    刘备枯坐在府衙内,面前放着四份文书,第一份是朝廷今天刚送到丹阳的诏书,要刘备“体恤朝廷”,另三份则是丹阳、秣陵、句容三县县令派人送来的,内容全是敦促军饷。句容县令在信函中甚至隐隐流露出怀疑刘备私吞军饷的意思。

    “军侯,戏先生,这怎么办?”黄忠看着几案上那份诏书,一脸焦急。

    刘备转头看向戏志才。

    连续十多日来,和山越军的每一次交锋都和戏志才的预测极其相似,仿佛这个胖胖的年轻人在同时操纵着双方的士兵一般,让刘备、黄忠还有边衡佩服的五体投地。而戏志才自己只是淡淡的一笑,“兵法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不是志才之能,是山越之将无能而已。”说这句话的时候,刘备清楚的看见,在这位少年奇才的眼神之中隐隐有一丝落寞,那是一种对对手失望的落寞。

    “戏志才将如何解决朝廷给出的难题呢?”刘备心中忽然涌出一股强烈的倚赖感。

    “此事说来倒也不难,只是将来军侯在朝廷不好分说。”戏志才深锁着眉头,单是丹阳就有八万兵马,再加上吴郡的六万兵马,军饷数目早已过亿,何况还有犒赏、恤金这一些花费。朝廷这笔账赖得可不是个数目啊。

    “只求东南百姓早日免除战事,保我大汉一方无忧,我刘备一人便是担了全部干系又如何?”刘备知道戏志才的顾虑,但是眼下得先把这个难关过了再说。

    “既如此,军侯可颁下军令,只说每攻破山越兵营一座,便将山越掳掠之财分做两份,一份散发给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