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得戏志才
有人说,天才是天上的谪仙,造物主的神来之笔。他们不会在这个世间久留,就连“知天命”的孔夫子面对天才弟子的陨落也只得哀叹:“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仿佛这些天才人物的到来只为带给世界一瞬间璀璨的光亮,就像流星划过,让世界震惊。
三团时期英雄辈出,当然也不乏天才人物。但是就刘备所知,这些惊才绝艳的人物此时年龄都还很,比如郭嘉还不到十岁,而诸葛亮还没有出生。
究竟是谁能为黄忠作出如此精准的分析呢?刘备的脑海中第一个跳出的名字就是道号“水镜先生”的司马徽,其次就是庞德公,还有一个就是黄承彦。之所以刘备会想到这三个人,首先是因为这三个人都具备这种能力,而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三个人都生活在荆州地区(黄承彦隐居在荆州沔南,庞德公隐居在襄阳岘山之南;而司马徽寓居襄阳),而黄忠恰恰就是荆州南阳人。
“此人不过弱冠之年,但胸中实有鬼神莫测之机。此人现下正在丹阳馆驿之中暂居。忠曾数次询问此人姓名,此人只道以‘道左之人’。”
“道左之人?”刘备不觉一愣。“备焉可使此贤才置野,自当亲往敦请相助。黄将军可愿与备同往馆驿?”
“不瞒军侯,忠自到丹阳,长史边衡多有轻慢之色。适才他到馆驿,名为赔罪,而轻慢之色不稍减,更阻忠来见军侯,忠气不过,强闯出来,此刻馆驿只怕多有兵将。军侯要见大贤,明日与那边衡同去就是,此时犯险多有不妥。”
刘备早就料到事情会是这样,微微一笑,“黄将军,备年少,但也曾听闻汉高封雍齿、燕昭市马骨、相如让车马,此皆宽厚待人之道。我等与边衡大人同为大汉之臣,虽有罅隙,但今日大敌当前,正当同舟共济,岂有相互争斗猜忌之理?黄将军适才入门甚有气概,座谈之中绝无迎上之色,堪称世之豪杰,我与将军虽初交,却有莫逆之感,边大人熟知丹阳之况,今后还要同心协力才是。”刘备恳切的言辞,让略显气愤的黄忠顿时心平气和起来。
刘备这番话原本是准备好的,他察言观色,知道边衡等人很看不起他,以为他不过是个毛孩子,而对黄忠也没有什么信任,这是一个双方之间很大的鸿沟。他倒没有什么,黄忠有国士之气概,怎么能忍受这样的轻慢,所谓“士可杀而不可辱”,诸葛亮一激,黄忠就受不了,何况每日对着边衡手下的冷言冷语。刘备现在的当务之急首先就是要把这些人撮到一起,不然这个仗还没有打,自己的阵营倒是先乱了。
“忠一己之愚,还请军侯不要见怪,忠自当随军侯同往馆驿。”黄忠说完,深深向刘备鞠了一躬。虽然刘备刚才说的战略并不能用,黄忠还是有些有惊讶,但黄忠还只是觉得这个少年军侯对于军事有些才才而已。而刘备刚才的一番话,立刻让黄忠感受到这个少年的胸襟非同可,远远超越了很多成年人,包括他自己。
“黄将军不必多礼。”刘备笑吟吟的拉起黄忠,他知道他的这番话已经在黄忠的心目中树立了一定的形象,这一点非常的重要。
在吕布、赵云、这些人都还因为年龄而没有进入战场上来的时候,还有多少人能是黄忠的对手?在黄巾之乱爆发前的七年时间里,黄忠的存在几乎就象是吕布一般。
**
丹阳的馆驿十分的残破,守护的士兵虽然十分壮健,但是身上的盔甲征衣都已经十分陈旧,不少士兵的身上还打着补丁,可见年年的战争对东汉王朝的国力带来了多大的伤害,而七年之后的黄巾起义之所以能在缺乏有效的指挥下,还能和各路“勤王平叛”的队伍打上好几年,原因也在于此。
看守馆驿的士兵一看见黄忠,立刻露出戒备、惊惧和憎恨的神色,纷纷张弓搭箭,向刘备和黄忠瞄准。“你二人速速将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