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在《三国志˙裴注˙江表传》里,有这么一段记载:权既尊位,靖会百官,归功周瑜,昭举芴欲褒赞功德,未及言,权曰:如张公计,今已乞食矣。说得张昭汗流满面,惭愧到扶地。

    张昭之所以差点让孙权乞食,起因得回到当年赤壁之战。

    从史料得知,我们可以知道张昭属主降派,但他到底说了哪些话,《三国志》里却没有记载,只数语寥寥:

    《孙权传》曹公与孙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八十万军,方与将军猎会与吴。权得书以示群臣,莫不响震失色。

    《鲁肃传》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

    《周瑜传》权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臣相,狭天子令四方,动以朝廷为质。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此为长将之险,已与我共矣,而势众力寡,又不可论,予谓大计不如迎之。

    而从《三国演义》里,终於可一窥张昭主降的理由:

    《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昭等闻主公将兴兵与曹操争锋,主公自思比袁绍若何?曹操向日兵微将寡,尚能一鼓克袁绍,何况今日拥百万之众南争,若听诸葛亮之言,妄动甲兵,此所谓负薪救火也。

    记载里可知,能让孙权在兴高采烈的宴会里,半开玩笑地说出若可能去要饭这种话,除君臣间的可爱、戏谑外,更涵蕴著程度上讽刺、不谅解。因此,可以推想,当初在响震失色、劝权迎之这些人中,张昭一定是其中代表性人物,否则,孙权不会特别指名、无限上纲了。

    与其说张昭是主降,毋宁说他是反战。

    这得从头说起,《三国志˙张昭传》载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昭皆南渡江。

    之所以避难扬土,是因时局动荡、争伐不止,张昭看到了不少因战争而发生的悲剧、百姓流离、朝纲混乱、经济崩盘、野心家骤起,这个时候,是张昭政治立场的奠定期。

    尔後虽受孙策所用,但在孙策的拓展领主的政战方针里,张昭表现的机会并不多也无杰出的建言或功迹之类,有很大的原因是政治理念的不合。

    但孙策是有知人之明的,他奠定了基础,却不幸早死,但也因他深刻了解到张昭的政治立场,於死前对他这么说:中国方乱,夫以吾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就点明了吴国在孙策死後立国的方针--限江自保。他亦看出张昭和孙权间的协调性、相辅性。孙权善於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而张昭是不轻战祸、不致乱(《张昭传˙裴注》载言黄巾贼起,昭讨平之。基本上,这是讨平而非侵略,当然也不算起战祸、致乱了。)但还是不放心,又对张昭私下密曰:若仲谋不任事,君便自取之。

    而张昭的反战,是建立於不轻战祸、不致乱,是谨慎、被动,近乎於保守的,也因此,他责难甘宁说:吴下业业,若军果行,死不致乱;也反对鲁肃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後颇訾毁之,要孙权未可用;也反对孙权拜燕王以图魏,认为这将取笑於天下,不过徒劳之事耳。

    西元0八年,当曹军挟怒潮之势向东吴袭卷而来,他看到了强弱的分明,於是,他选择自认最适应当时情势的主张--先反战後主降,认为如此可以不起战祸、不致乱也可以不妄动甲兵了,关於此,裴松之说的明白,他说:曹公仗顺而起,功以义立,冀以清一诸华,拓平荆郢,大定之机,在於此会,若始昭议获从,则六合为一,岂有兵祸连结,遂为战国之弊哉,虽无功於孙氏,有大当於天下矣。

    他不拘於一姓之忠、汉曹吴之分,而抱著天下一统的统一论,认为六合为一的大定之机莫过於此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