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报以感激一笑,弯腰谦恭行一礼,说,“是来谒宗圣庙的吧?”
左二把点点头,他被老者无言地带到一座小屋前。
“老人家,这是——”
“这是‘曾志楼’。”
“‘曾志楼’?”
“就是曾参他老人家的故居。”
“哦,明白了。”完了,左二把又问老者,“老人家,您怎么也不问来者为何人?”
“来者皆为客。每天来的人不下千数,有时万数,我如何问得过来?这是其一,再者,有的人值得问吗?他们只是来凭吊一番,这是好的。还有的吊儿郎当,走马观花一起,值得老朽和他们说一句话吗?”老人声音特别轻,神态总是笑眯眯的,看样子,是真正云淡风轻的。
老人几句话,令左二把沉思起来。他们来到了曾参故居前。
这是一栋鲁西南常见的庄稼人的住宅,正面一扇矮橹木门,四周围着一道一人高的土墙,墙顶搭着用来挡雨遮风的草苫,墙上大大小小被雨水击穿的窟窿随处可见。推开大门,是一间年久失修的旧瓦房。屋顶瓦隙里长着高高低低的细碎草,鸟雀在屋顶上飞来飞去。左右两个窗户半开着,窗棂有些残缺不全。大门两侧的明柱似乎漆过油漆,但已剥落得差不多了,露出黑黑干裂的柱身。这就是曾参老家的圣庙。传说年轻时的曾参也是踌躇满志,曾在屋后的养志楼里“吾日三省吾身”,在飘摇的风尘中,立下千秋大志。
看着曾氏旧居,左二把一下子想起了自家破旧的房子,母亲教他们识字练武传武德的日子,慨叹家族耕读家风久传的秘诀,非礼义诗书德莫属!
从圣庙里出来,他们满腹思虑行走在琵琶街上。
左二把走了两步,问老者:“这琵琶街,现在还弹琵琶吗?”
老者说,“早已不弹了。”
“此是为何?大师可否告知一二?”左二把忙问。
“施主若要问,老朽便说说这里头的缘由;如果施主不问,老朽是断然不会自问自答的。这其中的一些个事啊,还真是费心思。”老者慢悠悠说出一番道理。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