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惜阴亭”。相传,公元三一七到三二一年间,东晋时期,陶侃在枞阳县做了五年的县令,留下了很多故事,至今为人乐道。陶侃一做官就当了枞阳的县令,相传他勤慎奉公,力行节俭,不饮酒不赌博。他自幼家教极严,为官时,母亲常教他要尊民爱民亲民,事事以身作则,不谋私利。枞阳是水乡,盛产鱼虾,陶侃经常到鱼湖里察看渔民生产。当时枞阳有一种特制的鱼产品,叫做“鱼酢”。据《桐城县志·食货篇》记载:“将上乘鲜鱼刀劈洗净沥干,用曲酿速成鱼酢”。渔民们爱戴陶县令,就送他一陶罐自家做的鱼酢,陶侃接受鱼酢是想送给老母亲。他的母亲湛氏,收到鱼酢后立即将陶罐封起来并修书一封,责怪陶侃说“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为不能益吾,以增吾忧矣”。后人称这一段事为“封酢”,称颂母贤子孝。陶侃经常告诉民众要爱惜每一分钟。他对枞阳百姓说:“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意思是说连圣者都爱惜一寸的光阴,众人也要分秒必争。他自己带头学习,在他住所旁边有一个水池,陶侃每天练习书法后就在这个池子里洗砚台和毛笔。水池椭圆形,池底凸凹不平,周长约一丈六尺,水深二尺七寸。池水不、涸,久雨不溢,池面有绿阴掩映。后人将这个池子叫做“洗墨池”。陶侃虽然身为县令,只是一个七品芝麻官,但他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时刻想着要增长才干报效国家。为了锻炼体力与意志,他每天早上搬运一百块砖于屋外,傍晚又搬回室内。后人因此建起一座“运甓(砖)亭”,后又有人为纪念陶侃“惜阴”的劝教,将亭名改为“惜阴亭”。陶侃由于为官清明,政绩很好,后来果然为朝庭重用。原“惜阴亭”为砖木结构,高五米,四柱立地,围以栏杆,琉璃宝顶,飞檐悬铃。匾额正楷书题“惜阴亭”。此亭于一九三八年日军侵占枞阳时被毁。

    “渡江指挥部”,旧址位于于枞阳镇正大街中段陈氏宗祠。陈氏祠堂系清代建筑,前后三进。前进因街道拓宽时拆除,中后进房屋于一九七八年按原貌修复。总体系砖木结构,拱梁立柱穿斗,墙壁齐檐封火,屋面覆盖古瓦,翘檐飞角。门楼呈八字形,门框为方柱石,门上方刻双狮抢球。进门两边是板壁厢房,两进之间,有长方形天井。中进宽阔,厅堂竖立8根主柱,石趸高垫。上梁雕刻人物、花卉、龙虎等;天花板饰有彩色花纹。转过石墙屏风为第三进,方形天井,两厕为东西厢房,明窗画栋。三进相连,外连内分,布局匀称,具有明清时代的建筑艺术风格。该旧址系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旧址,后,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四九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开始,东起无为,南至安庆以东的鸭儿沟,汇集了第三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共四个军的兵力。中线渡江指挥部即设在陈氏宗祠内。时枞阳上下的长江北岸集结部队、船工、运输队有二十余万人,枞阳境内起渡点有枞阳镇、扫帚沟、汤家沟、桂家坝四处。四月二十一日下午五时正,中国人民解放军奉令发起进攻,千帆竞发,六时许,中线渡江的战士胜利越过长江天险,抵达南岸。后,渡江指挥部旧址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大山村生态游”。大山村位于枞阳县东部,东南与铜陵市隔湖相望,东北与无为县毗连,西南分别与本县钱铺乡和横埠镇接壤,北靠枞阳、庐江、无为三县市交界处的三公山,南向枫沙湖。生态区内景色迷人,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甚多。其中有“牛山牧笛”、“月山扬帆”、“枫湖夜渡”、“枕流晓钟”、“蛟塘垂钓”、“枫林夕照”、“平湖落雁”、“回顾渔灯”等“老枫沙湖八景”;有“望华庵”、“庙潭”、“桃花岭”、“龙头”、“戴帽石”、“独脚鹰”、“仙人插掌”等自然景观;有“八角亭”、“汤家墩遗址”两处文物保护单位;有“小鬼下油锅”、“仙女散花”、“乌龟撵鳖”等三十余处民间传说;还有著名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