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为古雷池遗迹的一部分,系断裂带局部凹陷洼地,经长江泥沙长期淤塞、积水而成的谷地滞积湖。属淡水湖。景区距城区六公里,水生资源极为丰富,武昌鱼蟹驰名中外;湖光旖旎,胜景八处,曰:猴潭映月、龙堪温泉、磨丫白石、渡口红莲、赤湖浴日、正堂碑碣、“双节”陵园等。天高气爽,登楼远眺,诗情画意,令人叫绝勺园,坐落在西环城路东侧,园内“九间楼”,系清代大学者方宗诚的藏书楼。桐城派“三祖”之一的刘大(木魁)曾在此为张闲中子弟,设帐授经。刘大(木魁)(1698-1780),字才甫,又字耕南,号海峰。清代著名文学家。他出身于耕读世家,自言“家世皖江侧,薄田十余亩”。当年文动京师,却科场失意,终身以授徒为业,晚年任黟县教谕,不久即辞归桐城,著书立说,不复出仕。歙县程晋芳、历城周庶昌曾说:“昔有方侍郎(苞),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刘大(木魁)是继方苞之后,推动桐城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为文强调神气、音节、字句的统一,重视散文的艺术性,从而发展了桐城派散文理论。他的言行表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著有《海峰先生文集》、《海峰先生诗集》等一百五十八卷,纂修《歙县志》二十卷。
“青林寺”,位于县城小北门。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载:“元泰定三年(一三二六年),僧了智创建,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僧性空重建佛殿,宣德二年(一四二七年)僧会行容建钟楼、方丈、山门,清康熙七年(一六六八年)戒僧如意募建殿宇,并修山门”。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年),寺僧本融重葺禅堂,邑人檀球(曾任南康知府)撰书楹联,联云:“与老僧结三世因缘,护法忆前人,至今题赠诗篇,犹对闾邱思祖德;笑贱子为一官束缚,归田期异日,到此解留玉带,好从佛印证禅机”。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寺的正大殿与佛殿遭日军烧毁。民国三十六年冬,僧道参主持重修佛殿与大型佛像,恢复寺的旧貌。“文化大革命”中,佛像及佛殿遭严重破坏。一九八四年,人民政府拨款重新修葺古寺,先后建成观音殿、三圣殿。后,建成大雄宝殿和地藏殿,庙宇日臻完善,成为全县佛教活动中心。另外:“褒隐寺塔”,县境唯一现存古塔。坐落鸦滩镇袁畈村凤栖冲口。褒隐寺建于唐宝历二年,塔建于何年不祥。明万历二十二年《望江县志·山川图》有载。古塔以青砖斜铺,出挑为檐。塔顶年久失修,有损坏。
“陈氏宗祠”,为渡江战役二野四兵团司令部,坐落凉泉乡同乐村。其四周有茂密丛林,东北滨武昌湖,西南近泊湖。祠堂系一座砖木结构建筑,前后三进。祠堂东厢为当年电话室,西厢为陈赓司令员的办公室。《陈赓日记》载:“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十六时后,乘车到凉泉东北的陈氏冲,并在陈氏宗祠宿营,一连串的工作,深夜始息”。后,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家堰遗址”,遗址位于新桥乡泉龙村境内,南距县城二十五公里,北距鸦滩镇四公里,其状为一椭圆形台地,高出地面一至三米,地表为耕地。遗址于一九八五年文物普查中发现。后,发掘遗址地层一般只有一至二米,分为墓地和生活居住两部分,出土陶、石、玉器等四百余件,特别是玉器(有环、璜、玦、铖、管等)质地精良,多呈半透明,制作也较精致美观,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比较罕见。该遗址是一处以新石时代文化内涵的古代聚落遗址。从发掘资料证明,黄家堰遗址的年代与薛家岗文化二期相当,其发掘对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薛家岗文化的分布、特点和相互关系,提供极其宝贵的资料(遗址因被盗掘,遭到一定程度破坏)。后,该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汪洋遗址”,坐落寨口镇汪洋村,距县城东北三十五公里。一九七八年秋发现,后,进行三次挖掘。清理灰坑、窑穴十四个,墓室二座,出土器物一百五十余件,主要是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