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於戏,这是感叹用词,无实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是让我们要学习前代君王贵族的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
澄心堂内,胡须花白的张易卷着书,摇头晃脑地在教授学问。隔着屏风,左边坐着南唐世子李弘冀、二皇子李弘茂、六皇子李从嘉(李煜)、七皇子李从善、黎禹、钟尚子、宋长卿和裴茳;右边坐着两位皇女——太宁公主李芳凝、永宁公主李芳仪及周小娘子等少女伴读。
崇文馆大学士张易的讲学真心不错,深入浅出,每个字词的出处和含义都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今日讲的是《礼记大学》第三章的内容,从前排李弘冀等人聚精会神的模样,可见这位张先生的讲学确实精彩。
然并卵,裴茳却听得异常艰难。他在魂穿之前的真身,也不过跟着祖父学了些粗浅的学问,而张易所讲的《礼记大学》却是儒家经学的经典内容,已经涉及比较艰深的学问了。拿后世的情况来比,那就是让一个初中生去听大学老师讲高等数学,不听得云里雾里才怪!
裴茳也不肯为难自己,明明听不懂,也就不去费那个脑子了,公然坐在后面睡觉就有些过分了,未免有挑衅张易权威之嫌,但是有现成的笔墨纸砚放在这里,用点心思整理一些后世的学识以作备用。比如炼钢、制作玻璃、制作火药,俗称穿越三大神器……
好吧,前两个都是扯淡,只有最后一个火药才稍稍靠谱一点。
先说炼钢。据裴茳了解,南北朝时期古法炼钢已经采用了“灌钢法”,这种方法是先将生铁炒成熟铁,然后同生铁一同加热,由于生铁熔点低,易于熔化,待生铁融化后,它就会“灌入”熟铁,使熟铁增碳而得到钢,只要掌握好生熟铁的配比,就能精确控制钢铁重的含碳水平,再将其反复锻打,就可以得到质地比较均匀的钢材。自南北朝以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现代钢铁业的兴起之前,所采用的都是这种灌钢法练钢,所不同的不过是制作工艺上的一些小改进而已,其原理并没有什么变化。而现代炼钢法,牵涉到基础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化学工业的大发展,没有这个为前提,都是空中楼阁。
再说玻璃。据考证,中国最早的玻璃出土文物为“越王勾践自作用剑”青铜剑上所镶嵌的两块直径仅为一厘米左右的深蓝色玻璃。它的主要成分为钾钙硅酸盐,这种化学成分的玻璃是在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地区所没有的,而中国原始瓷在烧成时温度过高而流下来形成的透明釉滴,其成分恰是钾钙硅酸盐,这种釉滴已是玻璃态物质,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古玻璃,也由此可见,中国长江流域最早的古玻璃制备技术可能从原始瓷釉技术演变而来,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工匠熟练掌握。只是一直以来,中国制作的玻璃制品都是以装饰物为主,颜色缤纷色彩,称之为“琉璃”。而真正对民生和工业起到推动作用的应该是透明玻璃的兴起。透明玻璃的制作最难的是将制作琉璃材料的杂质给清除出来,这需要高温条件和很多化学物质,照样离不开基础工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学。
最后说火药。公元808年,唐朝炼丹家清虚子撰写了《太上圣祖金丹秘诀》,其中的“伏火矾法”是世界上关于火药的最早文字记载。而黑火药在唐末时期已经出现,并应用于军事。有史记载,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吴王杨行密的军队围攻豫章,部将郑蟠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这里所说的“发机飞火”,就是“火炮”“火箭”之类的武器。然而,这时的黑火药的配方是非常奇怪的,宋代的《武经总要》上有记载——晋州硫黄十四两,窝黄(硫磺)七两,焰硝二斤半,麻茹一两,干漆一两,砒黄一两,定粉一两,竹茹一两,黄丹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