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克炮重新进行了测试,这次的测试十分成功,改进后的火炮在身管寿命和精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而它强大的穿甲威力则为军方所赞赏,尽管它的超长身管造成了加工困难和成本过高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在zis-2身上也同样有,作为团属反坦克炮的zis-2其成本竟高达zis-3型76毫米师属火炮的10到12倍!),但是军方还是决定不顾其高成本将其定型为zis-4型57毫米坦克炮并投入量产——当时战争已经爆发,苏军在德军装甲部队的进攻面前正在节节败退,对各类反坦克武器的需求几乎到了病急乱投医的程度,对于大威力的zis-4自然青睐有加。

    zis-4定型的同时,安装该炮的t-34/57坦克也迅速完成了设计工作,相比zis-4火炮多灾多难的研制过程,t-34/57的设计工作可以说几乎没有遇到任何值得一提的问题,由于zis-4是为t-34度身定做的,所以设计工作量极小,除了火炮和相应的观瞄系统系统,t-34/57与t-34/76model1940和t-34/76model1941基本上一模一样,由于br-271弹药筒的尺寸与76毫米炮弹相当,所以连弹架都不用做大的更改,更有甚者,t-34/57连火炮防盾都是沿用t-34/76的防盾,唯一的更改是为了在防盾上安装外径较细的zis-2,增加了一个固定环,环的内径等于l-11或f-34的外径,而内径则等于zis-4的外径。这样,从t-34/76改造为t-34/57的工作量被降到最低,两种车型除了火炮系统外所有部件都可以通用——在总装线上安装火炮之前,你甚至无法区分两种车型的区别。两种坦克完全共用一条生产线,这样一来大大简化了生产手续,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不过副作用是给后世的研究者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当然这个是后话。

    一波三折的生产

    1941年7月,zis-4坦克炮定型,8月即投入了批量生产,但是9月份,由于57毫米穿甲弹供应不足,zis-4的量产计划被临时推迟。随后在战争中苏联人发现,对付装甲并不厚实的德国中型坦克,威力逊色不少的f-34就足以应付,而zis-4则显得威力过大,而猜想中的德国重型坦克并没有出现——显然它并不存在,所以当时战场上根本没有“值得”zis-4对付的目标,倒是高昂的成本和超长身管烦琐的生产工艺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于是在1941年11月苏联调整军工和装备体系时,zis-4生产临时性的推迟变成了永久性的取消,与此同时,同样的命运也落在了它的“同胞兄弟”zis-2反坦克炮身上,在整个1941年,92#工厂总共生产了133门zis-4坦克炮。

    尽管生产被迫终止,但已经生产出来的坦克炮并没有搁置——当时危急的战况也不允许搁置这些威力强大的火炮——这些坦克炮很快被分发到各个t-34生产厂的手中,并安装在即将出厂的t-34坦克上,但是由于t-34/57和t-34/76的生产是同时进行的,57毫米zis-4坦克炮又是小批量多批分发给多个工厂,各个工厂本身更是处在转移前的风雨飘摇中,比如在撤退之前,哈尔克夫机车厂获得了21门zis-4坦克炮用于改装生产t-34/57,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获得了20门,所以很多工厂只有接收zis-4数量的统计,而没有t-34/57生产数量的统计--往往是与t-34/76的生产一起进行统计的,所以有关t-34/57的生产数量并没有一个准确权威的数字,只能根据zis-4在1941年的生产数量估计在100辆上下。

    到了1943年,t-34/57的命运似乎有了转机,1943年初,德国新型虎式重型坦克出现在战场上!当时苏军广泛使用的zis-3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