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语:016年初,我在西子湖畔邂逅了金庸老先生,上前索墨,老先生非常慈蔼地对我说,感怀侠事沉伦,我晚年笃佛,佛法悲天悯人,抒怀大观,儒侠、道侠我都写过,一直想写一部佛侠,我老了,不能再写武侠说了,老先生叹道,说着将几张手稿塞过我手上,我心里忐忑不安,接稿的手也不住颤抖着,那写稿之纸已近灰黄,有数篇万字,经过两年的努力,几易增删,终于不负老生先所托,拙续了这部《至尊儿女情》。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苏幕遮”词出自北宋文人范仲淹之笔,全词上下融合,浑然一体,动人的秋景更衬托出客愁的深长。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深沉缠绵的离乡之愁,去国之忧
正值初秋时节,汉水之南,一抹斜阳划过晴空,映衬着杂草上的枯井,淡洒在道边的野菊之上。井边的不远处憩躺着一家三口,左边是一老者,中间一位妇人,右边一中年男子,均是衣衫褴褛,蓬头垢面,那妇人面目还算清秀,手中怀抱着一婴儿,撅着粉嫩的嘴,看似睡得香甜。突然间,道上似有马蹄声渐渐传来,“孩他娘,蒙古兵来啦,快躲起来”那中年男子声说道。可四下里一片开阔的绿野,哪里有四人藏身之处,一家三口只得携着孩子往回赶。慌乱之际,马蹄声早已踏着烟尘而来。“驾……”影约中三道白光划过,三人胸口、颈上刹那间血肉横飞,应声倒地,那妇人后劲中刀,倒地之前,早已用左手捂住孩子的嘴,就在右臂触地之时,顺势将一头长发掩在孩子面前,这才断气。一队手持弯刀的彪悍铁骑翻腾而来,那妇人怀里似有婴儿的哭声,却早已淹没在脆响的马蹄声中。
沿着这队蒙古骑兵的身影,远远望去,一座巍峨宽广的城墙矗立在大片原野之上,城门石楣,刻着两个朱砂红漆、苍劲有力的大字“襄阳”,墙外一条宽大的护城河隔开岸边的一片绿,河对岸零星散布着残垣断壁,虽不算狼籍,却也历经风雨,空旷的城郊尽是老幼孤儿,哀声一片,城上峰烟四起。护城河外已是密密麻麻一片蒙古大军,广袤无垠。
此刻伴着一声清脆的雕鸣,一只巨鸟张着大翅划过睛空,鸟背上昂首伫立一人,雄姿英发、箭眉星目、面生隽朗,却有一头灰白的长发,他右臂空空,卷着一筒长袖,随风而舞。大鸟过处,一阵狂风拂过,下面的蒙古军顿生一阵骚乱,纷纷向上放箭,倾刻间箭如雨飞,一人一雕却毫不慌乱,那鸟虽大,但左闪右避,极是灵巧地避开飞矢,不时挥动着巨翅挡下箭雨,翱翔于大军之顶。
公元17年,忽必烈率领蒙古大军攻破樊城,令大将阿里海牙大举围攻襄阳,此时距蒙哥大汗身死已过去整整十六年,除南宋之外,天下尽归元朝。若不是郭靖夫妇苦苦支撑,襄阳早已失陷,但独木难支,此刻襄阳城军队死伤无数、粮柴短缺、士气低落、武林人士亦战死十之八九,丐帮几十万帮众,死的死,伤的伤,剩下不足万人。
襄阳城楼之上,一人铁甲樱盔,膀阔腰圆,十分威武,却掩不住长须上那苍凉的目光,那人正是郭靖,十六年来,看着身边的亲人朋友战死,怆然悲恸之情,莫可名状。“爹爹,杨大哥来了”郭靖身后闪出一秀美少女。他心潮一涌,脱口而出:“过儿……,他在哪里?”“郭伯伯,过儿在此”少女背后突然走出那俊朗之人,两人心照不宣,双手紧紧握在一起,久久不能分离。“过儿,你来真是太好了,龙姑娘呢?怎么没跟你一起来”杨过轻声道:“龙儿她身子不便。”郭靖急道:“龙姑娘她怎么了……”没等郭靖说完,杨过抢着说道:“郭伯伯,还是襄阳城要紧,龙儿的事,过儿日后再与你说。”
“爹爹,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