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是如此,他对小女儿的爱,体现在对妻子的态度。
貂婵一两岁时,老爷还偶而抱抱,再大就不抱了,对女儿说话也是干巴巴的不带感情,这不能说他不再爱女儿,而是一个临洮男人的对爱的含蓄。
老爷对貂婵的爱是无法掩饰的。别的孩子闹矛盾,女儿哭,儿子打架,老爷不闻不问。
谁要是把小女儿惹了,老爷是要过问的。如果是女儿,他让妻子去管教:如果是儿子,
老爷亲自管教,严重了还要扇上一巴掌。几次过后,谁还敢招惹貂婵。
老爷进城,别的娃要老爷买这买那,他不是忘了,就是不当一回事。而貂婵要的东西老爷样样能办到。
任藏老爷很少过问娃们的事情,对小女儿不同,会时常听他向妻子问小女儿“在干啥?”,
“睡了没有?”。“今日怎么像不高兴?”。在别人看来,老爷对貂婵关心过份了。
貂婵从小被阿大和阿妈宠着,哥哥姐姐们呵护着,几乎没受过委屈,是在蜜窝里长大的。
貂婵家的财产在大南川是数一的,兄弟姐妹的人品也是数一数二的,儿子身材高大英俊,女儿们亭亭玉立,他们脸上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眼睛都是黑汪汪的大,像两潭深水,鼻梁隆直。和哥哥姐姐们相比,貂婵的眼窝稍有点深,鼻子有点高,鼻尖还有一点点的翘。
婚姻讲门当户对。乡里商户再有钱也是乡里人,城里的女儿绝不可能嫁到乡下,那怕就是城边上。乡里女儿到是有嫁给城里人的,那也是少而又少。
貂婵九岁那年,许配给临洮城里的大商户,未来的婆婆是貂婵母亲的亲妹妹。也就是这个原因,貂婵才有福气以后当城里人。而她的姐姐一个给在东山区,一个给在北路,两个给在大西川。虽说全都是当地有名的大商户,可毕竟是乡里人。她们全都羡慕貂婵,都说她命好,以后要当城里人。
貂婵未来的丈夫名叫阮冬,大她一岁。因是亲戚,俩人从小熟悉,
时常在一起玩耍。貂婵去小姨家的次数多,阮冬来乡下姨娘家的次数少。
城里是五日一集,离城这么近,貂婵的母亲几乎每一集都进城,每次去都带着她的尕女儿。这让大貂婵几岁的哥哥姐姐心里很是嫉妒。在家里父母是绝对的权威,儿女们都听父母的话,心里有啥委屈,嘴上是不敢说的。
集日的临洮城繁华热闹。乡里人赶着牛车,骑着马,更多的是背着背斗,熙熙嚷嚷,有几处地方拥挤不堪,十分热闹。
集日比较有秩序,卖枋板粮食的在面巷,卖衣装木器的在网子街,卖花鸟的在南市,饮食在小南门。
阮冬领着貂婵拣希罕的看,到南市看鸟类动物,到箭营看耍猴耍把戏,到钟楼口买玩具。
“阿哥,我口渴。”貂婵是阿爸阿妈最小的孩子,深受全家人宠爱,她常给家里人撒娇,也给阿哥撒娇。
阮冬赶紧把她领到黄酒摊前,每人喝上一碗黄酒。这种黄酒是大米做的,喝起来是酸甜的,不会醉人的。
有时候,貂婵说:“阿哥,我有点饿。”
阮冬问:“你想吃啥?”
“我要吃酿皮,纷鱼也行。”
粉鱼是临洮特色小吃,就是把粉面子用漏斗漏成鱼的型状煮熟,然后放上辣子姜葱等调料,别有一番风味。
阮冬就把妹子领到小南门饮食区,吃上一碗酿皮。转了一大圈后又喝上一碗粉鱼。
阮冬是少爷,身上经常带着银钱,知道耍派头,每次过罢小吃后,还要对仆人说:“你们也吃上一碗。”
有的时候商家找不开钱,如果不多,少爷小手一挥,慷慨地说:“不用找了。”
有的时候,两姨兄妹出门,阮冬碰上左邻右舍的小伙伴,被他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