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多深的地基,垒多高的墙。

    ——日本谚语

    伟人之所能够成为伟人,不是他拥有三头六臂,而是在于他比普通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忽必烈不同于以往攻城略地、掠夺财产的蒙古大汗。他一边在扩张大蒙古国的领土,一边在心中规划未来的帝国。他决心放弃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落后的生活方式,采用行之有效的治国方式,巩固蒙古民族的千秋大业。

    160年,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从忽必烈即位以后分裂和演变成为忽必烈的大元(大元帝国)、位于大元西部的四大汗国。其中,大元的疆域包括今天的蒙古国、中国的大部地区,政治中心偏移到了中原地区。

    忽必烈在开平登基,为了兼顾北方草原和中原汉地的管理,将位于蒙古草原南缘的开平府升格为上都,取代了哈拉和林。但是,上都的位置还是偏北,对中央政权控制中原汉地的广大地区非常不利。因此,164年,忽必烈解决了与阿里不哥的汗位之争,下诏改燕京(今北京市)为中都。

    忽必烈除了统一全国、兴建大都城,还博采众长,学习汉人的法规,建立了各项政治制度,如在地方上建立行省,中央设中书省,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省制;设立司农司、劝农司等专管农业的机构,以劝农成绩作为考核官吏的主要标准,令人编辑了《农桑辑要》并且颁行全国。

    忽必烈赞同用传统的宋朝的方式记载大元历史的建议,还建议朝廷在翰林院下建立翰林兼国史院以搜集记录并且撰写辽国史和金国史。

    忽必烈把钞票引入流通领域,使它成为财政的基础。

    为了备荒,忽必烈恢复了王安石之后取消的国家控粮的政策,在丰年,国家收购余粮,贮藏于国仓;当荒年谷价上涨时,开仓免费分发谷物。

    忽必烈实行宽松的宗教政策。喇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儒教等都得到尊重和发展。

    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开辟中外交通,在各地建立驿站,巩固了对全国各地的统治。

    167年,忽必烈排除了旧臣贵族的干扰,毅然将首都迁到了中原的城市中都燕京。

    忽必烈迁到中都,暂时居住在城外的金国离宫——大宁宫内。

    忽必烈着手建立一个新的国家,当然也要建设新的宫殿和新的首都。他任命中书省官员刘秉忠担任营建都城的总负责人,郭守敬负责规划和修治水利系统,回回人伊黑迭儿负责设计新的宫殿。

    阿里的二儿子阿玛尔(意思是建设)在伊黑迭儿的手下做事,因而全程参与了大元新都的建设。

    这一天,大元在中都举行了隆重的皇宫奠基仪式。全城礼乐齐奏,人声鼎沸,如同过年一样热闹、喜庆。

    阿里家中的管家忽然慌慌张张地跑到阿玛尔的身边,气喘吁吁地说道:“大人,老爷快不行了。”

    阿玛尔的心中一沉,拔腿赶紧往家里赶。

    花剌子模帝国的遗民、大蒙古国的差役阿里在老城牛街的家中溘然长逝了。临终前,阿里已经无法说话了。他把那块磨得发亮的故乡的鹅卵石颤颤巍巍地交到了长子努海的手中。

    阿里自从16岁离开花剌子模就再也没有能够回去过。如今,他的肉体和他的思乡之梦被深深地埋进了中都的黄土地里。他的子孙后代仍将在这一片土地上繁衍续存,生生不息。

    与此同时,大蒙古国的忠臣巴德尔年事已高,在中都的豪宅里咽下了人生的最后一口气,也撒手去了西天。

    努海、阿玛尔和阿尔斯兰埋葬了父亲阿里。他们在新城里置办了一个大宅院里,然后就把老母亲索伦和全家人从牛街搬到了新城。此时,努海也已经50多岁了,衣食无忧,儿孙满堂,自得其乐。

    阿玛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