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危急时刻,高俊、潘正和孙庭几乎是同时做出了最优抉择,各自打起大旗,吸引蒙古骑兵的主力军队,争取让其他溃散的军马能够得以复合。
太平军长期以来实行的军典文教制度起了作用,军典们大多是各处的读书人,有志于参军报国,长期负责文教工作,一般而言意志坚定,百折不挠。此时他们的稳定鼓舞了军兵们,尽管军队崩溃了,但是各处军兵没有停止战斗,形成了二三十个较大的股,向山内各处分散,不断的收纳游兵散勇,尽可能的摆脱蒙古军队的追击。
进山以后地形复杂多变,蒙古人虽然一战击溃太平军,但深入追击乃至于全歼败军就很难了。几十人一组的蒙古骑兵四处游弋,寻找太平军的散兵,如果是两三个人的话,固然在劫难逃,但是上百人的队伍并不畏惧蒙古骑兵,他们与蒙古骑兵对峙,面对面的后退,慢慢撤入山林之中,消失在密林深处,然后想办法转移到别的山头寻找友军。
大股的骑兵追逐着高俊等人,艰难苦战让人感到既与绝望,高俊面色如常,有力的下着一个又一个命令,其实他的心里无比清楚现在的处境多么艰难,但是在巨大的失败面前,反而心境平常了。
虽然失掉了大部分军马,但围在高俊身边的还有将近千人,这支小部队反而指挥灵活了许多,掉头一击就打垮了追击的蒙古骑兵。随后左冲右突,终于在爬过两个山头之后,与潘正率领的残余人马会合。
“输的是够惨的,但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你现在立刻接过我的旗帜,到那边去收罗残兵,我在这里顶住蒙古人的进攻,这里是山区,他们施展不开!”
“郎君!你在胡说什么?要留也应该是我留下,你赶紧去收罗兵力。”一阵羽箭飞过,潘正的披膊上挂了一支。
“打出了这么一场仗,我现在怎么回去,你放心,我心里有谱,我是不会轻易的死在这儿的,你赶紧按照我的吩咐去做,快一点。”高俊原本平静的心情也变得逐渐激动起来:“此时最需要的是士气,我必须留在这儿。”
潘正知道现在不是较真的时候,但是他还是最后劝说高俊:“别忘记野狐岭战败的事情,要小心蒙古骑兵在山谷间的机动。”
蒙古骑兵再一次如同潮水一般涌了上来,双方又发生激烈的战斗,第一排的步兵举起沉重的长枪,呼喊着与敌军近身肉搏。潘正和高俊都知道时间紧迫,此时潘正也不再推脱,接过旗帜之后,率领少部分人马迅速向东北方向前进。
“温参军,你留下来。”在分兵的时候,高俊点名让温逢海留下,这个人总是能够及时的点出错误,此时高俊需要他。
这是一场无比艰难的战斗,骑兵对抗步兵、胜军对抗败军、追兵对抗逃兵,各个方向都对蒙古人有利,不少溃散的军兵已经扔掉了武器,还要想办法重新收集,混乱之中不辨方位,高俊花了好一阵工夫才摸清应该撤离的方向,他想办法将蒙军的主要追兵拉得离潘正他们远一些。
然而这些并不是全部的困难,真正阻碍高俊的在于所有人都觉得已经彻底输了,就连高俊也时不时的冒出这种想法。
有好几次,高俊自己都绝望了,但是战斗还在激烈的进行,仅仅是出于求生欲,步兵们也绝对不放弃希望,敌军的骑兵在山道上努力前进,马蹄踩在沙土上不住的打滑,步兵们慢慢的走上高坡,又缓缓的跨过斜岭,能够追击的骑兵逐渐变少,大股骑兵在山谷间平坦一些的路上不怀好意的驱驰着,不断的探清周围的道路,寻找将敌军步兵全部包围在山头上的办法,他们试图阻隔各个山头之间的通道,然后将山上负隅顽抗的太平军慢慢歼灭。
各个山头和山岭之上慢慢的都出现了太平军的旗帜,尽管败退,但是太平军军魂不散,此时他们开始摇动旗帜互相联络了,在山谷间的蒙古骑兵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