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的乡下少年一读,一切意思就都反过来了。

    书中引了不少真真假假的上古侠客传说,本是借古讽今,鼓吹上古惩恶扬善的侠义之道,实则鞭挞如今道德仁义沦丧,武力横行无忌之风。奈何阿原这纯良少年只对那些大气磅礴的传说故事感兴趣,对丑恶之事便自行过滤,在他眼里作者只是在大肆歌颂侠客的品行风骨,表达一下凡人的敬仰之情,不由得对行侠的向往又加深了几分。

    书中又说无论修仙门派还是江湖帮众,如今都是声势浩大,广收门众弟子,占山划地,大讲排场,耗费人力财力无数,实则对百姓国家百害而无一利。而在从来不知官家奢靡,百姓疾苦的阿原看来,这分明就是在为那些名门大派宣传造势。

    “连云山诸脉绵延,连接名山大川无数,乃是地脉汇聚之地,灵物云集之所。天玄门当中而据,独占千里江山,耗费珍奇灵宝无数,竟以紫金为顶,白玉为柱,青玉为阶,建道宫三十六座。其一砖之价,可供一户贫下人家生活十年有余……”

    这段鞭笞之言作者写起来想必痛快无比,阿原看得也是热血沸腾——如此气派的人间仙境,不去看上一看,岂不枉生为人?若不是不知那连云山、天玄门坐落何方,只怕马上就掉头前去了。

    阿原虽然一直梦想着修仙行侠,却从没想过仙和侠的来历,看了书中两段论述,大叹长了见识。

    关于仙,书中言道:“神仙之说,流传已久。相传太古之时,有大神开天辟地,造育苍生。人生为万灵之长,得天独厚,领悟天道者升仙,德被苍生者封神。太古之世,人掌下界,神居上界,天地和谐,万物一体。”

    “及至末世,天道沦落。人神皆不惜大神之赐,不体大神之意。下界污浊愚昧,世人为蝇头苟利,尔虞我诈,费尽心机。上界虚荣贪婪,众神为争名夺位,终日斗法,竟使得天下为之大旱百年。大神醒来,怒而灭世。诛仙杀神,击破天穹,降大水于世,百年不退。遂使生灵绝灭,大地荒芜,是为洪荒。”

    “洪荒之后,天地重归混沌,大神弃世而去,长眠于昆仑之上,悬圃之中。六万四千年后,有兄妹二圣作,以风为姓,是为天帝天后。天帝开混沌,分阴阳,定风水,遂重有天地万物,天后采石补天,抟土造人,遂再有人世万民。又结神州结界,佑护苍生,泽被万民,从此神州风调雨顺,灾乱不生。”

    “然世人自有灵慧之辈,不思将才智用于富国安民,教化百姓,却穷经皓首于上古残文断卷,竭尽心思,再创道法,世代传承,遂成宗派。时至今日,门派林立,各据一方。修道之士多如过江之鲫,不修德行,不悟天道,偶有断金裂石之能,便自以为成仙。妄用天地玄法只为争名夺利,此上古之旧路也。吾闻今岁雷国大旱,此灭世之前兆乎?……”

    关于大神创世灭世,天地重开的传说,阿原虽然不是第一次听说,但还是深深沉迷其中。这些东西对他的吸引力简直是致命的,他一遍又一遍地读,每每闭上眼睛,想象大神诛仙杀神、水漫大地的威势,幻想那天地玄黄、混沌初开的景象,一时间如痴如醉。

    关于侠客,书中说道:“游侠者,自古有之。古之游侠,哀民生之疾苦,遂少年立志,不求名达天下,但求造福苍生。游历天下,是为访天地造化之妙,观世态众生之疾。虽仗剑而行,然剑锋非不平之事不露,剑刃非大恶之血不染。”

    “时至今日,天下动荡。云国无为而治,民饥而愚;雷国以重律治之,民畏而怯;风国尚斗,民争而国乱;雨国罢武,民弱而国亡。生逢此世,百姓终日劳作,尤不能果腹。遂有少年儿郎披发束衣,凭一己之勇,执三尺之锋,行走天下,争名斗狠,为所欲为。为一毛之利而挥剑,为睚眦之仇而沥血,是谓今之侠。”

    这段明显带着褒贬的论述,在阿原看来只是阐明一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