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船匠试探着走上这条铁皮乌篷船,就发觉这船比普通的乌篷船稳当了不少。普通乌篷船的浮力远远大于其重力,因此本来吃水甚浅,容易翻覆。如今覆了铁板,吃水变深,但翻覆的危险却小了很多。
“我大明掌握此技,今后造船,可省事得多了。”齐泰道:“应天附近的柏木杨木,皆可用来造船。”
不过,朱允炆倒是没有被这点胜利冲昏头脑。
旁人不了解铁皮的性质,朱允炆却深知。这铁皮若真就这么进了大海,被海水腐蚀起来,恐怕要比木料还严重。
后世的铁船,外表往往焊有锌块或铝块,用化学原理来保护铁不被腐蚀。
但这两种金属,似乎在大明国都不存在。朱允炆在国库清单中,只找到铁c铅c铜这三种金属。朱允炆掌握的化学知识虽然不多,但也明白,铅和铜对于保护铁皮没有任何作用。
“你们可曾听说过锌c铝这两种材料?”朱允炆试探性地询问船匠和铁匠。毕竟匠人活跃在冶金生产第一线,这些京军中的匠人又是其中较为优秀的。朱允炆以为他们起码会听说过其中一种,但十几位匠人皆是摇头,俱言不知。
铝的熔点极高,制备本来极为不易。要大规模生产铝,只能依靠电解的方法。朱允炆不敢奢望明代工匠有什么超越二十一世纪的工艺,能方便地生产出铝,因此本来也没有报太大的希望。
不过对于锌,这些匠人也没有听说过,倒让朱允炆有些意外。毕竟黄铜中就含有约两成的锌,而黄铜制品在这个时代着实常见。若说这个时代没有冶炼锌的技术,那些黄铜又是怎么来的呢?
也许,锌在这个时代有别的名字?
“黄铜,黄铜你们知道吧。”朱允炆只能引导性发问:“黄铜是怎么冶炼的?”
“回陛下,赤铜出炉,以炉甘石掺和回炉共炼,即为黄铜。”
“对!炉甘石。炉甘石。”朱允炆听到炉甘石的名字,眼前一亮。所谓炉甘石,实际上便是锌矿石。“那炉甘石直接炼出的金属,称作甚么?”
“炉甘石直接冶炼那是倭铅啊。”工匠回道。
“倭铅倭铅!对,倭铅不是铅,对不对?”
“是是倭铅,倭铅看起来和铅差不多,不过要性猛多了,遇火成烟。”
“那你们可知哪里有这倭铅?”
“这恐怕只有炼丹的方士才有。”铁匠答道。
锌在后世主要作为电极原料和电镀镀层,此时既然没有电力,锌当然是没有任何用处。锌制的物品硬度远不如铁器,又不耐高温,火烧之下便会氧化成灰,在这个时代,除了炼丹的方士做实验以外,谁也不会冶炼纯锌。
见皇帝微带失望之色,一旁的石永年道:“倭铅虽然难觅,不过炉甘石却易得的很。陛下需要多少倭铅,咱们自己炼制便是。”
“哦?哪里有炉甘石?”朱允炆问道。
“禀陛下,炉甘石医治眼疾,最是灵验。各医官药铺都可买到,太医院中想必也有贮藏。”
“炉甘石是一味药材么。”这倒有点超出朱允炆的知识范围了。朱允炆的后世西医大行其道,这中医传统用以治病的炉甘石反倒不为人所重视了。
皇帝需要炉甘石,又有石永年这样得力的干将,自然是很快便收罗来一大筐。炉甘石并不是什么名贵药材,衡山c荆州等处便有大量炉甘石矿。
至于冶炼倭铅的方法,铁匠们倒也懂得,将炉甘石与炭粉一同封入泥罐中,密封严实隔绝空气,便用高炉烘烤,烤个把时辰以后,打碎泥罐,果然在一团残渣间找到了大块的倭铅。
“有了倭铅就好办了。”朱允炆道:“铁皮船舰,船尾水线以下,要在铁皮之外镶嵌倭铅,保护铁皮。”
“敢问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