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崔如英倒谈不上有抵触心理,就凭他这“满腹经纶”,想考不中都难哪,可明年哥们才十五岁啊,要不要这么早结束花季雨季:“乡试是下个月吧,会不会太急了?”
本朝考生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学校出身的曰“生徒”;二是通过州县地方选拔考试而选送的“乡贡”;三是皇帝亲自选中的考生“制举“实际上考生的主要来源只有二个,即生徒和乡贡。
本朝的科举考试分两级进行,即地方州县及中央官学的预试和尚书省的省试唐代科举考试的程序是:乡试(州c县的地方考试)一一省试(尚书省的礼部考试)一一吏部复试。
一般每年都设科取士,省试是正月考试,二月放榜。乡贡则需参加州c县的乡试,一般在九月初。
现在距定州乡试不足一月时日,的确是太匆忙了。嗯,这个理由不错。
崔羿很是笃定:“两个选择,要么十一月去长安,直接参加明年正月廿二的省试,要么先通过下月初八的乡试。”顿了顿,说:“乡试只是走个过场。”
定州,那不就是博陵崔氏的后花园么,崔家学子岂会过不了乡试关。可直接省试,那可得是国子学c太学和四门学出身的生徒,而自己崔如英说了心中的疑问。
崔羿摆摆手:“你无需理会这些旁枝末节依我说还是直接去考礼部省试,乡试只是走走过门,不考也罢。”
生徒资格只是旁枝末节,这是赤裸裸的舞弊呀,大门阀的通天手段可见一斑。既如此,也没得选了,省试就省试吧,此去长安两千里,路上至少半个月,想年后再动身自是不行,郁闷啊。
既然定了来年赴京城春闱,崔羿免不了叮嘱一番:“通榜”和“行卷”很重要,非常重要。
所谓“通榜”,即主考官可以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榜贴”(名单),有时主考官委派专人进行这种采访,叫做“通榜贴”,简称通榜,供主考官录取时参考在采访过程中,社会名流c文坛巨子c达官贵人的推荐延誉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在考试之前,主考官就已经根据“榜贴”内定了及第者c列甲科(上等)者,乃至状元的人选;
所谓“行卷”,即是举子在考试前,将自己平时所作的诗文择其佳者汇集成册,投献给当时的名公巨卿c社会贤达,求其赏识,制造声誉,向主考官推荐。往往投献一次不够,还要投二次c三次,称为“温卷”。还有举子直接向主管考试的尚书省礼部投卷,称为“省卷”,又称“公卷”,供知贡举官参考。但在科举实施过程中,“行卷”c“温卷”的情况是比较复杂的。通过行卷可以看出举子的史才c诗笔c议论之高下,可以增加考官录取的准确性。对于那些公正无私c致力求才的主考官和公卿名流来说,“行卷”是全面了解c考察人才的较好办法,因而对于举子录取与否,行卷事实上比单凭考场一纸试卷定乾坤确有积极意义。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它又为请托c通关节c私荐c场外议定等提供了方便。所谓“贵者以势托,富者以财托,亲故者以情托。”这种现象屡见不鲜。
按照崔羿的意思,原本《三郎文集》便是最好的“行卷”,可那已是数年前的事了,而且争议犹存,最好是趁着这些时日再写出些诗文来,也不求全部都有《三郎文集》里的诗赋那等水准,中上即可,到得京城投卷于宗师,再造造声势,问题就不大了。
中上即可?真当诗文是市场的大白菜几文钱一斤了?可知有多少文人墨客终其一生也写不出一篇中上的文章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诗词文章这种事,不仅要有天赋,还得有灵感。嗯,光读书是没用的,读死书c死读书,不如无书。
不过,于我而言,诗文还真就如大白菜。对了,哥喜欢吃大白菜c小白菜c鸡毛菜哦,扯远了。好吧,也就是多抄而已,口误口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