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体”)第一次面世,虽然未臻大成,但极具收藏价值。而崔三郎的书法,后人如是评说:“逮崔博陵出,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陶铸万象,隐括众长,与少陵之诗c昌黎之文,皆同为能起八代之衰者,于是始卓然成为唐代之书。”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事实上,《三郎文集》只是崔如英作品集的第一册,后来《崔子文集》也收录了其中几首诗,至于乾封二年中秋日崔氏考校大会上他的言论则收录于《崔子语录》中。但正因为这是这位文坛大宗师问世的首册文集,所以弥足珍贵。
这本册子开初只在五姓七望这个小圈子里传阅,之后忽然间风靡开来,再往后便唱响于各个歌坊c青楼c酒肆几已到了“有井水处皆有崔诗”的程度。博陵三郎崔如英也随而广为人知。
《三郎文集》共收录了《咏柳》c《促漏》c《朝发白帝城》c《无题》等六首诗,首首都是传唱佳作。而时人议论最多的还是那首试帖诗,倒不是说它胜过其它几首诗,这其中的原由就在于它是试帖诗。诗赋文章,或有才思泉涌一挥而成之作,但多是偶得残句之后再续写完成,好诗美文终究是可遇不可求,纵是才高八斗如曹子建,七步成诗为后人称颂,是有“曹七步”之誉。而崔三郎这首试帖诗据悉是盏茶时间完成,实在是惊艳的过分,始有“崔十斗”c“崔一步”之称。
现在来看看崔三郎在考校大会上写了怎样的试帖诗赢得名动天下。
试贴诗这种诗体,常用于科举考试。也叫“赋得体”,以题前常冠以“赋得”二字得名。起源于本朝,多为五言六韵或八韵排律,由「帖经」c「试帖」影响而产生。题目范围与用韵,原均较宽。受限于题目和程式,试帖诗的艺术性不高,好诗寥寥。
自有唐以来,数十届科试中仅试帖诗而言,尽是平庸之作,这恰好印证了试帖诗难出佳作这个说法。
然而崔如英的这首试帖诗绝对可称之为佳作。
题目出的漂亮,取屈原的《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给考生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湘灵鼓瑟,这是个美丽而悲伤的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是两姐妹,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她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
崔如英就围绕这个美丽传说,用了盏茶工夫写下了这首《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常常听说湘水的神灵,善于弹奏云和之瑟。
美妙的乐曲使得河神冯夷闻之起舞,而远游的旅人却不忍卒听。
那深沉哀怨的曲调,连坚硬的金石都为之感动c悲伤;那清亮高亢的乐音,穿透力是那样强劲,一直飞向那高远无垠的地方。
当如此美妙的乐曲传到苍梧之野时,连安息在九嶷山上的舜帝之灵也为之感动,生出抱怨思慕之情;而生长在苍梧一带的白芷,在乐曲的感召之下,也吐出了更多的芬芳。
乐声顺着流水传到湘江,化作悲风飞过了浩渺的洞庭湖。
曲终声寂,却没有看见鼓瑟的湘水女神,江上烟气消散,露出几座山峰,山色苍翠迷人。
时人如是评价:诗人以惊人的想象力,极力描绘湘灵鼓瑟的神奇力量,特别是末句,可称其为“鬼谣”。此句神来之笔,妙造自然,余音绕梁,令人回味无穷。
试帖诗有种种限制,往往束缚了士人的才思。崔三郎却不然,在此诗中,他驰骋想象,上天入地,如入无人之境。无形的乐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