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10)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你知道我住的地方?……哦,李萌跟你说过?对,我就在我们办公的那栋大厦,你车到了的时候,给我打个电话就行,就是这个号码……那好,明天见!”

    …………

    第二天,星期六,李萌起了个大早,把昨晚就收拾好的大登山往身上一背,拿了车钥匙就下了楼。她已经提前和孤儿院打过招呼,说可能会在这两周过来拜访。但她想去孤儿院的目的并不像师兄所猜想的那样,是去做义工,而是对有特殊需求的儿童进行观察和心理研究。这间孤儿院是七年前建立的,据网站上介绍:十几年前,一个叫飞利浦的美国年轻人曾到D市的一个孤儿院做义工(就是D市的另一家孤儿院),一呆就是好几年,后来心脏病突发死在了中国,他去世的时候才二十九岁,没结婚,也没有留下后嗣。他的家人、朋友以及他所属的美国教会,听到这个消息都深受感动,开始自发地进行募捐,成立了一个用他名字命名的基金会,专门用于在中国的各个城市建立孤儿院。这件事后来曾被美国的各大媒体纷纷加以报道,引来了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更多更大数额的捐助,这些捐助有来自企业的,也有来自个人的。基金会决定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管理,还聘请了公正客观的第三方来对其运行进行监督,以确保基金管理的廉洁与透明。D市的这间孤儿院是该基金会在中国最早建立的孤儿院,李萌在美国的时候就曾听说过它,回国后则更想着抽时间过去看看。出发前,她也曾查阅过该院的网站,猜想他们的硬件条件应该不错,结果到了孤儿院的时候还是被惊艳到了。

    孤儿院的旧址是江畔公园,再看孤儿院如今建成的样子,可想而知,当年批地皮的时候,市政府肯把这么一大块好地方让出来,是打了让孤儿院成为模范机构的算盘。砖红的围墙上仍挂着藤蔓浓密的枯枝,春夏秋时的盛景可想而知。进了敞开着的大铁门,李萌按照标牌的指示把车一路开到了停车场。下车四顾,这里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宽阔有趣,更像是个主题公园。

    李萌看到停车场边上立着一个巨大的牌子,上面是孤儿院的俯视图,就走了过去。牌子上标注的功能性建筑包括儿童的宿舍楼,教职员工的宿舍楼,活动中心,体育馆等。李萌沿着英汉双语路标一直朝着活动中心方向走去,不过她并没有一门心思赶路,而是时不时地停下来打量四周的风景。看得出来设计这个园子的人是一个非常爱孩子的细心人,孩子们若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玩耍、锻炼、嬉戏,将是十分幸福的一件事。在这个空旷宽敞的园子里,李萌仿佛能听到孩童欢快的笑声。站了一会儿,李萌才继续往前走,她现在想看的是,这里的工作人员是不是能和这里的环境一样的优秀了。

    园中有行车道,也有树木草丛中蜿蜒的小径,整个院子里的功能性建筑是相对集中的,估计是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偏小,而冬天让这些孩子在户外行走容易着凉,所以才把那些楼建得紧密了些,以便减少孩子们从一栋楼到另一栋楼的行走时间。除了功能性建筑群以外,园子的各处还设有很多童趣十足的小建筑,有蘑菇房子、小游乐场、运动场等等。景观式低矮的树木被精心修剪成各种可爱的动物,有兔子,老虎,大象,不一而足,即使是成年人看见也都忍不住会心一笑。

    来之前,李萌已经查到了这个孤儿院孤儿的数量,孩子并不多,一共才三十来个,不过这并不是因为这里缺乏孩子的来源,而是这里的孩子被领养的概率非常地高,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数一数二的,可能是因为他们和美国的关系比较特殊,所以到这里来领养孩子的有很多都是美国夫妇。

    李萌走到活动中心的时候,发现那里的设置有点儿像学前班,从大门口信息栏上贴着的众多照片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在这里的活动基本上都是参与各种有组织的游戏或者进行自由活动,当然有些活动是寓教于乐的,比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