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草木间玩耍,没有了寻找我的大手,夏天我玩的累了就在西郊的大石头上陪着星星入睡。
但是那天忽然听到尖尖的读书声。我很奇怪在空旷的野地里怎么能有这种声音,那时候的我也不懂得坏怕,循声去寻找,一直走到周家的祖坟附近。只见一个老翁坐在坟墓中间,旁边有十多只小狐狸,书都摊在地上,前爪按在书上蹲坐着。老翁看见我,起身招呼我过去,那些火红色的小狐狸都捧着书像人一样站了起来,将我围了起来,耳朵兴奋的轻轻抖动。老翁好像也很高兴:“之前我们就看到你了,觉得你天性善良,脾气也好,想问问你愿不愿意和我们一起读书,只是你之前年纪尚小怕你不能保密。今日是你十二岁生辰,不知道你愿不愿意改在这里读书?”我那时候懵懵懂懂的点了头,后来一直傻傻的只管人家叫夫子,到长大了才知道先生姓张。从那以后日日从傍晚过去读书,白天睡觉,食物衣衫都靠夫子供给。一直到后来我中了秀才才勉强自食其力。
想到这里我突然醒过味来,我现在不就在西郊吗!这些狐仙会不会发现我穿越到这个小秀才的身上了?虽然说既然懂得读书,必定不会害人,但是我说到底我不算是人类吧。在这人间游荡了26年,第一次有了也许会被抓包的心虚。刚骑着驴子转头想往回走,结果正好遇到一只小学弟。“纪兄,这是要去哪?都到了这里怎么不进来?”说着一点白光小狐狸变作一个清秀书生将我拉了过去,穿过一个树洞,里面俨然是一个村落的样子,那天借着月光幕天席地的读书是为了引我过去,其实这里才是平日里我们读书的地方,“来来来,正好近日又来了几个新的同窗,纪兄正好见见。”
走进书塾,里面品茶的老翁就是张夫子,见到我以后脸色果然僵住了,盯着我看了一会。不过后来又微笑着将我引到了后面,没有马上翻脸。我们相互施礼,相对跪坐在榻上,这坐塌有点我那间酒肆的风格,小狐狸端来的煎香茶却让我想起16岁那年的清明节。
夫子没有问我的来历,却给我讲起修仙之道:“吾辈皆修仙者也。凡狐之求仙有二途:其一采精气,拜星斗,渐至通灵变化,然后积修正果,是为由妖而求仙。但是假如入了邪僻一路,则犯天律。这条路快速但是有危险。在我们这一支狐狸是不愿意孩儿们走这条路的。所以聚集在一处隐居避世,保护小狐狸可以走另一条路,先炼形为人,既得为人,然后讲习内丹,是为由人而求仙。虽吐纳导引,非旦夕之功,而久久坚持,自然圆满,这条路曲折而安全。我们狐狸的形不自变,而是随心而变,故先读圣贤之书,明三纲五常之理,心思变化了,形体也就变化了。”
其实这不是我第一次遇到狐狸,但都只是一面之缘,只是没想到狐狸修仙还有这么多途径。我站起来借过他的书来看,都是《五经》c《论语》c《孝经》c《孟子》之类,但只有经文而没有注解:“经不解释,何由讲贯?”
夫子说:“吾辈读书,但求明理。圣贤言语,本不艰深,口相授受,疏通训诂,即可知其义旨,何以注为?”
本不艰深,这句话说的我真是汗颜了,“确实以讲经求科第,支离敷衍,其词愈美而经愈荒。凡巧妙之术,中间必有不稳处。如步步踏实,即小有蹉失,终不至折肱伤足。”科举之类的话题我还很陌生,环顾四周想着换一个话题,“这间书孰的布置十分别致,是您四处搜集来的古董吗?”
“这些已经成了古董了吗?这还是我当年云游的时候所得,后来开了这件书孰就摆放在这里了。”
我惊叹夫子的年寿,夫子回答说:“我都不记。但记我受经之日,世尚未有印板书。”
我又问:“阅历数朝,世事有无同异?”
答:“你应当感觉得到,大都不甚相远。惟唐以前,但有儒者。北宋后,每闻某甲是圣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