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西门庆便是徽商典型代表,他的所作所为皆是徽商的缩影。
二、《金瓶梅》故事背景是临清
明永乐时,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更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临清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成就了它为运河水道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造就它为商业都市。临清地处会通河(东平至临清山东段运河)与卫河的交会处。初会通河疏浚后,骤使临清成为“居神京之臂,扼九省之喉”的京杭大运河上的第一码头,成为明代贯通南北水陆要冲成为南连江南,中居齐鲁,北通辽东的商品集散中心。丝绸锦缎、南酒茗茶、贡粮银税、珠宝玉石、盐糖油醋、百货器物、糕点名品,药品器材、时令瓜果等,无不在临清集结转运。临清运河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在临清运河里,北上的漕船,南下的货舟,首尾相连,来往如梭,樯帆为路,碧波为程。这就使得临清在明朝中叶,变成一个新兴的商业都会。至宣德时,河西务、临清、浒墅、九江、杭州、淮安、扬州的税收钞、商税,都大幅度增加。其中以临清增加最多,年征收本色钞1260万余贯,钱2520万余文,折色船料商税余银83800余两。(《明会典》卷三五《钞关》)
嘉靖至万历时期,临清作为运河沿岸的码头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其商业最繁华之时,嘉靖时扩大城墙,总计“城固币逾三十里”,方圆20里都成为商业区,“一城之中,无论南北货财,即绅士商民,近百万口”。(《明清史料》中编第10本第923页。人口数字似乎有些夸大。)至万历时,该地钞关所收船钞商钞,岁达83000余两,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明经世文编》卷四一一。赵世卿《关税亏减疏》。八大钞关为崇文关、河西务、临清、浒墅、淮安、扬州、北新、九江。万历二十七年,各关共收税额为34万余两,临清占十分之一。)货物主要有棉布、绸缎、瓷器、纸张、糖、茶、鞋袜、帽子、铁器、锅、药材、生丝、皮货、羊毛、粮食、辽东货(人参、貂皮、青黄鼠皮等),大部分来自南方各地。该地货物有零售和批发,主要运转北方各地。例如棉布,主要转销北边军队之用。绸缎主要是供京师和转运蒙古等地。销售量最大的是粮食,估计粮店约百余家,年销售量在五六百万石至千万石之间。此地人口约6万余人,流动的外地商人为多,估计约有数万人,平常人口大约保持在10万以上。商人以客籍为多,其中以徽州、山西、江浙人为最多。总之,在明朝后期,临清为北方最大的一个商业城市。(田培栋《明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2月)
这就使得繁华的临清,出现前所未有的纷扰和错乱。这一切都会为《金》书的作者去描绘一幅封建社会的“末世放浪图”提供了俯拾皆是的色彩与染料。(古耜《悟读金瓶梅》书中李保存《永不凋谢的罂粟花》京华出版社,2008年6月)
一般说来,小说故事背景地是一个区域,而不是某一个具体地点,但他有一个主要的地理位置。关于《金瓶梅》故事发生的背景,有“扬州考”“淮安说”“徐州考”“临清考”等等都有其道理,但认为《金瓶梅》是大运河文化的产儿,应该别无他论。说临清是《金瓶梅》主要背景地,是有据可查的。历史是最好的见证,《金瓶梅》所描写的一些民间习俗,至今仍在临清传承。书中所写的主食、菜肴、糕点、干鲜货等达三百余种,有五十余种面食至今在临清有流传。如“炊饼”“黄米面枣儿糕”“烙饼”“玉米面鹅油蒸饼”“葱花羊肉一寸扁食”“冷糕”“花糕”等,都是临清人常吃的面食。“炸酱面”“温面”等,更是临清人至今喜欢的食品之一。《金瓶梅》书中多次描写的临清钞关、临清码头、临清闸、晏公庙、广济桥、土山、流沙河箍桶巷等二十余处遗址故迹,虽经岁月的风剥雨蚀,或犹存于世或留有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