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本比较。当抢劫所付出的成本极低,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采取抢劫方法。当抢劫时付出的成本太大,他们就会采用交换的手段。

    成本的比较,就是国力的比较。

    本来双边贸易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各自把自己优势产品相互交换,可以大大减低本国生产的成本,从而达到互惠的目的。

    中原少良马,明朝为了得到优质军马,便采取开设马市,以盐、茶叶、布匹、丝绸和日用生活品易马等措施交换马匹。由此产生茶马贸易(主要与藏族)。

    蒙古部落家家户户养马、牛、羊。而中原手工业发达,产品批量生产,成本低。采用交换是一种最佳的方式。

    但是明朝与蒙古的产品交换,却因为双方的军事实力的变化而变化。边界时而战争,时而贸易。但总体看贸易的多,战争的少。一段时间,蒙古力量薄弱,无法取得战争的胜利,开始走一条和平发展道路——开展边界贸易。

    和明朝做生意,蒙古的优势是畜牧业,发财致富就从这里开始。放牧所需要的人工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他们平日的生活就是放牧,除此之外没有什么事情可做,自然就不需要计算工费,而马、牛、羊吃的草,都是天然资源。

    在部落首领的倡议下,蒙古部落大量放牧,生意也越做越大。最典型的就是朝贡贸易,每年蒙古定期入京交易,经常带着牲畜千余头,皮毛几千张,浩浩荡荡地来做生意,随行的还有一两千人使者。

    明朝的手工业比较发达,规模化生产大大地降低了产品的成本。各种瓷器、纺织品等美观实用,即使价格偏高蒙古人也全盘接受。道理很简单,只有大明有此货,别无分店,想买就买,不买散伙。

    明朝人可以不吃牛羊肉,但蒙古人不能光屁股,没有茶叶和坛坛罐罐等日常用具,所以不能散伙。这样明朝总是处于贸易的优势,每年都是顺差。

    明朝的边贸主要有四个地方,北京朝贡贸易,大同马市贸易,广宁、开原的马市贸易。这些马市,主要特点就是蒙古以马等牲畜与明朝交换手工业品。明朝还专门在川陕等地设立茶马司,垄断对外茶叶贸易。

    明朝永乐年间与蒙古的朝贡贸易,体现了明朝的强盛。隆庆五年(1571)封贡互市确立,大明与蒙古边境市场正式开放,一个伟大的奇迹就此出现。自朱元璋起,折腾了近两百年的明蒙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此后嘉靖、万历年间,双方再未暴发大规模的战争。

    纵观明朝与蒙古的马市贸易的本质,就是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的本质就是最大限度发挥各国资源优势从而促进资源配置全球化,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商品交换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产物。

    产品国内价格与世界价格产生差异是开展国际贸易的动力。当某种商品国内价格低于世界价格是,就会促进商品的出口。出口的结果是,国内该商品的生产者状况变好,而国内该商品消费者的状况变坏;从赢家收益超过输家损失的意义上说,贸易会使一国的经济福利增加。

    当某种商品国内价格高于世界价格,就会引起该商品的进口。进口的结果是,国内该商品消费者的状况变好,而国内该商品生产者的状况变坏;从赢家收益超过输家损失的意义上说,贸易使一国的经济福利增加了。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各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实现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手段;是各国进行技术交流,优化国内生产结构的途径;是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渠道;也是各国进行政治、军事斗争的工具。

    开展国际贸易就会有顺差和逆差。

    贸易顺差,是一国在一定的时间内,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反映了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

    贸易逆差,是一国在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