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三月,烟雨江南。
扬州自古繁华;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多少文人骚客都曾感叹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潇洒惬意。过春风十里,又有那秦淮两畔的莺莺燕燕,端的是个个千娇百媚,人人姹紫嫣红,不消雪肤凝脂相拥,仅回眸一笑便已酥至骨头;若此时听一曲嘤嘤小口的声声慢,再来上一壶绍兴老酒,真不知何为天上何是人间。故而扬州自创府伊始,便是那繁华之所,几经战乱均屹立如昨。
别的不讲,但道那嘉靖年间,扬州出了位知府名叫李廉清。此人虽读过几年圣贤书,却虚度中年都未博得个一功半名;反是靠着家里祖上贩盐累积了些许家产,于其老家山西太原府捐了个八品县丞。别看这李廉清屡试不第,做起官来却把那家里耳濡目染的生意门道用的是伶俐透彻;再加上他生的温文儒雅,潇洒倜傥,又能言善辩,颇具辞令;故而短短几年,便一再升迁,不仅官至五品知府,任职扬州更不知让多少人羡慕不已。
却说一日大早,扬州府衙门前及各闹市街区忽然贴出一纸告示,刹那间围住的人群中有一穷酸秀才在众人七嘴八舌的催促下才清了清嗓子摇头晃脑的念到:“本官扬州知府李廉清,自任职扬州伊始,便日日怀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心,以图上报社稷于国家,下安富贵于百姓。然人有旦夕之祸福,自去岁末,本官偶感微恙,岂料连日医理反日渐沉重,故决定辞官还乡。为报本地父老鼎力协助之心,本官特将毕生积蓄三万两白银悉数捐赠于扬州。一于南市施粥三月,以求扬州无食不裹腹之人;一为书院购册二万卷,以求扬州无目不识丁之徒;一于北郊建土地神祠一座,以求扬州无风霜雨灾之年。待某离去之时,但求带一身正气而来,携两袖清风而去,有梅香鹤鸣相送,岂非人间幸事!”
那秀才声音才一落地,就有人瞪大了眼睛,惊呆了嘴巴大喊:“啥?知府大人要将一辈子攒的钱都拿出来捐给咱们扬州百姓?”
“是啊,那告示上不写的明白的么,知府大人说三万两白银呢,一成施粥,一成买书,一成建庙,件件都是庇佑子孙的大功德啊。”有人啧啧附和道。
“不仅如此,李大人要因病归乡了,按我大明律,待新知府一走马上任,李大人怕就要离开咱们扬州了。”那秀才似乎无时不在显示自己是读书人知道的多一样。
“真是青天大老爷啊!”一老汉眼眶含泪喊道。
“是啊,是啊,现在的朝廷好不容易出了个好官,咋就不长久呢”也有人仰天叹息。
“我们要为青天大老爷请命,请他留在扬州!”一书生大喊。
“对!这样的好官哪里还会再有啊。”围观的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情到深处,都不禁言语哽咽。
“诸位,我看李大人留不留的下,那不是咱们能管的住事。但最起码,李大人离任的那天,咱们必须得来送一遭,也不枉李大人替咱扬州百姓作了那么多善事。”围观的人群在纷纷议论中渐渐散去,而墙角里一个贼眉鼠眼的猴子样的男人还在悄悄张望。
转眼已过月余,扬州新知府已到任。交割完毕,这天一早,李廉清便招呼上瘦猴样的管家李四并家丁,赶上统共就有一只箱子的牛车,从知府衙门里缓缓驶出。刚出胡同,这一行人就被蜂拥的人群围住。
“李大人,你不能走啊!”
“李大人啊,你是好官啊!”
“李大人,我们要向朝廷上书请命,让你继续在扬州为官!”
李廉清从牛车上站起来循着此起彼伏的喊声放眼望去,只见人山人海,怕是扬州城所有的百姓士绅都扶老携幼前来为他送行。此时已是暮春,送他的自没有梅花仙鹤,但却有遮天蔽日的青天伞,有数不尽的写着“在世青天”的横匾竖旗,有提着装有土产篮筐的妇女,还有眼泪纵横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