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声。机关兵像首长似的向欢笑的队伍摆摆手,一头钻进了行军队伍里。我觉得那个机关兵(看样子是机关里的一名性格活泼的青年干部)做得对,他等于是代表路过的部队向兄弟民族的新郎c新娘表示祝贺,并爽快地痛饮了一大牛角杯的喜酒,又显示了我军将士的豪放之气c爱民之情。如果部队经过时,一个个无动于衷,反倒显得冷淡c不亲切。我估计他这么做,不会挨批评。我如果这么做就要挨批评了,因为我还是个学员。

    三千里进军任务终于圆满完成,我们整齐地列队进入贵阳。贵阳的繁华市容使我大吃一惊,与我们一路上所见的城乡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宽阔的马路,漂亮的楼房,商店很多,货物充足,可以说应有尽有。人们的服饰也比较整洁,妇女的着装也挺时髦,其繁华程度不亚于鱼米之乡的南昌。为什么在极端贫穷的农村的基础上能屹立起一座如此繁华的城市呢?我想,大概是因为当地的军阀为了自己享受,把从广大城乡刮来的民脂民膏都搬到省城来消费,所以形成了这么一种畸形的繁荣。

    果然,听贵州籍的学员介绍,当年军阀们在贵阳都是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四川有个大军阀叫杨森,他占地为王,霸占了四川的一方。后来蒋介石带兵入川,调虎离山,把他弄到贵州来当省主席。官大了,手下的兵却少了,但不妨碍他在贵州作威作福。他娶了许多个老婆,以至于子女多得上学要用大客车送。至于这些子女中谁是亲生的,谁是别人代耕的,那时又没有da技术,自然也是一笔糊涂账。儿女多得连他自己也认不全,见面时要问:“你是第几房的?叫什么名字?”杨森逃到台湾后,90岁时还娶了个17岁的少女。

    他们还讲过杨森的一个笑话:一次,杨森去上海游玩,他把警卫留在门外,独自一人走进一家大酒店。酒店招待看见一位穿将军服的人气宇轩昂地走进来,赶快迎上前去热情接待,恭恭敬敬地把他引进最高级的包房。见多识广的酒店招待早已从报的八卦新闻中见过杨森的照片,知道他在上海滩上挥金如土。现在财神爷上门了,自然是十分欢迎。杨森在包房坐定后,招待心地问道:“请问将军是用西餐还是用中餐?”杨森到上海后,曾被上海的报“捅”过几篇品,讥笑他土气,是土皇帝到上海来开洋荤。杨森很恼火,要是在他的治下有记者敢如此无礼,他真会毙了他!可是在这个国际大都市,他鞭长莫及,只能强咽下这口恶气。瘸子怕人说“瘸”,瞎子怕人说“瞎”,土皇帝最怕人说他“土”,所以当他听到招待问他“是用中餐还是西餐”时,他立即敏感地意识到,这是自己表现“洋派”c并不“土气”的一个好机会,于是立即回答:“西餐。”招待便呈上菜单,恭请贵宾点菜。杨森一看菜单,傻眼了:尽是蟹行的洋文,不认识;又不好意思说不认识。怎么办呢?作为一名统率过千军万马的将军,脑子自然并不笨。他的聪明脑袋瓜飞速旋转,灵机一动:不认识菜单还能不会打勾?格老子有的是钱,装着认识洋文,拿起笔来“划拉”就是了!要有点气派:于是,他随意地用一个大括弧勾了十几道菜后,把笔一扔,爽快地对招待说:“就这些吧,上菜,动作快点!”招待应声而下。

    一会儿,招待端来一碗汤。杨森拿起调羹舀着喝:嗯,味道不错,到底是大上海,洋汤洋菜,不同凡响。第二道菜上来,又是一碗汤,杨森感到有点奇怪,怎么上两碗汤呢?没想到汤接二连三地上,一家伙上了十几碗!杨森心中暗暗叫苦,他心里立即明白了,自己闯了个“祸”,那自作聪明的大笔一挥,准是勾在“汤类”了!这事儿传出去,报记者岂不是要欣喜若狂地加油添醋c大登特登么?决不能承认是自己弄错了,只能是将错就错,把它掩盖过去;于是便大喝特喝,从这碗喝到那碗,装出喝得津津有味的样子,以至于喝得满头大汗。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听候使唤的招待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