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到这样一封信,使我感到非常意外。要我参加革命,是妈妈的极力主张,而且是两次发话,态度坚决,并没征求我的意见。当我离家时,她和全家送我到巷子口,挥手送别时,妈妈笑眯眯的,没流一滴眼泪。现在为什么突然来这么一封如此伤感的信呢?
这个疑问当时在我的脑海中一闪,并没去细想。后来随着岁月的流逝,年岁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终于懂得了其中的奥秘:她自知自己即将无产,而且无业,把儿子拢在身边肯定要害了儿子,甚至要害其一生。为此,她果断作出决定:让女儿考简易师范,可以免费上学,将来当学教师,有碗饭吃。让儿子参加革命,跟着前途看好的共产党走,这样才会有出息。可是儿子只有14岁,能承受人生道路上的风霜雨雪吗能经得起血火交织的战场考验吗?她肯定是考虑再三c犹豫再三,内心斗争激烈。最后还是理智战胜了感情,毅然地催促我走上了参加革命之路。为了不影响我的情绪,她把内心的伤痛和万般的柔情深深地埋在心底里,却装出一副笑脸把我送出家门。可以想象,当她目送着年少的独子愈走愈远,直到连背影都看不见了之后,回到家里,一定是关起房门来无声地痛哭!而且只能是关起房门来不出声地哭,因为不能影响家里其他人的情绪。
可以想象:儿子走后的几天里,她茶饭不思,惘然若失。接着又是连日连夜的风雨天,夜深人静时,她躺在床上听雨打南窗,想象着少年儿子在风雨泥泞中挣扎的情景,当然就会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终于,压抑了多日的情感突然爆发!感情战胜了理智,她一跃而起,灯下提笔,感情如洪水决堤,汹涌而下,一诉为快于是,便有了这么一封令我挥泪如雨c令其他学员也为之动容的家信。但她写信的目的不是为了动摇儿子参加革命的决心,不是为了把儿子拉回来,她仍然鼓励儿子:“相信有这么一天,我的儿子长高了,长壮了,骑着高头大马回来,我们母子再相聚”
母亲,她是地主,又是国民党将军的太太,为什么会相信共产党会有光明的前途,以至于悉心安排自己的少年独子跟共产党走?其真实原因,除了解放时的大势所趋c人心所向之外,还可以从她的家庭背景c亲属关系及其个人成长史上找到点原因。我母亲出生在江苏一座县城里的一个大户人家。所谓“大户人家”,指的就是名门望族。虽然母亲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家风依旧,派头仍在。她是看不起江西乡下的土地主的,不甘心在江西乡下当土地主;她也看不起无所事事的官太太,不甘心放弃她所钟爱的教育事业去当专职夫人。于是,她倾其所有,在乡间造校舍,建学校,延请名师,广招学生,办起了一所乡村完全学。课程设置有国文c算术c历史c地理c自然c音乐c美术c体育等,是方圆数百里内罕见的一所新型乡村完全学。于是,附近乡c村慕名而来求学的少年男女多达数百人。从客观上讲,她是无意地c不自觉地为共产党培养了一批干部:解放初期,学毕业生就算是知识分子了,就可以参加工作;这所学的学生中很多人后来都成了共产党的干部。
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和妹妹去扫墓,惊讶地发现母亲的墓地上已被水泥浇灌(我们也有这个经济能力给母亲的墓地浇灌水泥,但考虑到周围群众的墓地也都是黄土包,我们不能脱离群众)。这是谁干的?后经了解,是当年的乡村学里的一个学生给老校长献上的一点心意。该学生当年学习成绩很好,因家贫,拟退学。母亲得知后,免了他的学杂费,使他能读到学毕业。解放后,他参加了工作;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他已是省台联的处长。当他发现老校长的墓地还是一抔黄土时,就悄悄请人给浇灌了水泥。
母亲的娘家既然是大户人家,自然知识分子就多,出路也广。母亲的亲戚中不乏国共两党中的高官,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