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许人也?生于公元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华国湘省南部人士,出生时父亲正在从军,因此起名朱毅军。三岁那年父亲牺牲在南部边疆轮战的一次战斗中,从此家里的门上多了一块“光荣烈属“的铁门牌。四岁那年母亲由于丧夫之痛加上身体虚弱,因病去世。三岁没了爹四岁没了娘,朱毅军就这样成了孤儿,由爷爷独自拉扯长大。

    还好当时爷爷只五十出头,身体强旺,加上村上、镇上和县里对军烈属的优待、同族亲属叔伯大爷和父亲生前一些战友们时不时的帮衬,爷孙两个虽孤但不苦日子也算过得去。就这样朱毅军镇上上小学、县城上中学,学习成绩还非常优秀。

    高考时本想报考军校,但爷爷想着自己唯一的儿子已经为国牺牲了,死活不同意唯一的孙子再从军。就这样考上了京城某大,稀里糊涂填报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加研究生一共在京城混了七八年。毕业后出于未能从军的怨念,再上要照顾不愿离家乡太远的爷爷,托父亲生前战友的关系进入军工集团在湘省下属某厂材料工艺研究室工作。

    工作后把就把爷爷接到了身边照顾,四年后娶妻,两人都忙于各自的工作一直没有要孩子,以至于爷爷去世时,没能抱上重孙成为了爷爷最大的遗憾。事业上朱毅军说不上青云直上,但至少也算是按部就班顺风顺水,从小研究员干到项目负责人再到研究室主任,如果不出意外,明年稳稳的将出现在厂主要领导的名单之中。

    与事业相比较,他的婚姻家庭却不是那么的圆满了,前妻是工厂所在地一个三线城市医院的医生,其他各方面都好,就是事业心太重,因此婚后读硕又读博,两人是聚少离多。他对妻子要求上进不断学习还是非常支持的,必竟是医生嘛,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需要不断的进修和学习提升自己的职业水平可以理解。但是妻子不甘心在这个小小的三线城市生活一辈子的执念和朱毅军的不愿离开一线军工岗位的想法终于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就在爷爷去世的两年后,两人六年的婚姻生活终于走到了尽头。

    离婚后,厂工会的马大姐、厂长夫人李阿姨、隔壁邻居赵大妈一干人等,没少帮他张罗介绍对象,逢人就介绍他可是“上无老人不需要考虑婆媳关系难处、下无儿女拖累、厂里最年青的中层干部前程可期、有房有车经济稳定、人到中年成熟稳重。”的“五好中年”千万别错过。经不住大姐大妈们的热情,也接触过几个,但都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最终都没有能走到一起,就这样到了四十出头,他还是一个吃饱全家不饿。

    就这样一个新时代的“五好中年”的灵魂咋就附身于万历小皇帝身上了呢?这还得从他的名字朱毅军说起。要说这名字吧是父亲给起的,阳刚、有意义、听起来还不土气,比起村里那些娃娃们起的名字,什么水生、润连、茂才、苟胜,那可是妥妥的高大上。就算和县城里那些娃起的名字什么德华、学友、富城什么的比起来那也是不惶多让。就连中学教历史的那王老头在第一次上课点名点到他的名字时都顿了一下说道:“朱毅军,名字起得不错、敢问祖上是?……”。他还以为老头问他家庭出生成份,随口就答:“祖上八辈贫农。”

    可是随着什么《万历十五年》、《大明首辅张居正》、《明朝那些事》、《大明王朝》、《百家讲坛》等一系列关于明朝的书籍和影视节目引起的明史热,自己的名字就成了喜欢明史的同学、同事时不时拿来调侃的对象,朱毅军----朱翊钧,他的名字和大明万历皇帝的名字虽说字不同,那读音可是分毫不差,不拿他的名字调侃拿谁的调侃。

    朱毅军本来就是一个工科狗,对历史也没多大兴趣,那点浅薄的历史知识,仅限于中学的历史课本和古装影视剧上的一些野史。要说对中国历史朝代的认知,托电视上满屏辫子宫廷戏的福,对满清一朝各代皇帝的年号还算记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