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北边能有一个愿意和平共处,并且持续稳定的政权,对南边的政权而言,也是有不少益处的。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总要有一个巫妖王存在的嘛。
目前的辽国,大概就能担当巫妖王这个角色。
很简单的道理,如果宋国一力北伐,要把辽人赶回关外,就目前而言,势必要投入不可计量的人力物力,这样的结果,很可能会是两败俱伤的局面。
把辽人赶回关外之后,他们势必也不肯罢休,如此一来,必然战火延绵日久,打来打去,永无宁日。
若是一鼓作气,直捣关外把他们给彻底打散,那样结果,很有可能会比两强对峙的状况更加糟糕。
辽国境内,部落众多,凝聚在一块,虽是强敌,但敌人终究只是一个,一旦打散,遍地开花,边境防线,处处狼烟,绝对比现在更头疼。
关外这片大草原,有着得天独厚的进深优势,即便强如武帝,一直追打到狼居胥山山脚下,该回来的时候,他们还是会回来,几乎可以说是永无止境的存在。
也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汉人王朝始终都把几乎所有的精力放在了北面这一块,又是修长城,又是驻边军,用不可计量的人力物力,去修筑那一条“防线”。
然而无论你怎么修筑,注定只能防住一时,这个一时,或一二十年或三五十年,往往安稳日子还没过上几天,猛一回头,才发现那防线已经腐烂发臭,形同虚设,不堪一击。
而那时,北边那个死而不僵的恶邻,早已经在风雪中熬过最艰难的那段日子,重新崛起。
纵观整个华夏历史,这样的案例,无时不刻不在上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延绵不绝,永无止境。
所以在王浩看来,要彻彻底底的永绝北患,不但是战力上的问题,还是生产技术,科技水平方面的问题,更是思想上的问题。
然而就目前来看,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要实现其中一个都是千难万难,因此与其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这永无止境未竟事业上面,还不如树立一个巫妖王,把精力放在最合适的地方,攀上一座史无前例的高峰。
到那时,当你站在另一座山峰的顶峰,再回望远处的那个巫妖王,你会发现,原来他是如此的渺小,如此的脆弱,如此的不堪一击。
也正因如此,王浩才会竭尽全力的带着太府寺一杆愣头青促成宋辽和议,但不得不承认这件事很难真正的促成,只因为很难相信,很难相信自然就不能理解。
不但宋国朝堂上下不能理解太府寺的这种行为,契丹人乃外族胡虏也,对于胡虏,自然是杀之而后快,驱除胡虏恢复幽云才是立国之本。
即便有支持的和谈的大臣,也只是从避免穷兵黩武耗损国力的角度出发,并不是真的支持和议。
另一方面,辽国那边也很相信太府寺是真的出于诚心,才会力促和议,并帮助他们化解目前的危机,在他们看来,宋国之所以肯坐下来谈上一谈,不过就是想要用最低的代价取回幽云之地而已。
而且这事还不能明讲,至少不能讲给赵老大或沈相老徐他们听,在自家床塌边放置一个巫妖王这样的想法,即便说破了喉咙,也不会有人相信,因此只能为他们争取到足够的利益,然后再心甘情愿的签下那份和议。
所以这事只能与笔友谈,不停谈,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谈,让她相信自己真的真的是出于真心才愿意帮助他们,哪怕这个真心的前提是让他们先割去身上的一块肉,也要尽全力让她相信自己没有恶意。
尽管说服笔友的难度也很是不小,但两个多月的朝夕相处,还是有很大的效果的,虽然平日的言语中多有戏谑调侃,不过认真起来的时候,她还是非常愿意坐下来仔细听上一听的,通过这段时间的相处,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