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前夜
历史上,大明帝国的海军的第一次造舰高峰在明太宗年间,帝国在南方建造了史无前例的庞大舰船,并建立起了庞大的海上舰队,舰队通过七下西洋的宣誓保证了帝国海上利益,而用以维持帝国海军的军费首次超越了同等规模的陆军,庞大的舰队标志着帝国对于海洋的野心,但最终因为庞大的海军军费支出引起了朝廷的极度不满,最终舰队计划终止,大多数的船舰因为得不到有效的维护而最终被停止使用或者停在港口慢慢腐烂。
郑和舰队的悲剧预示着帝国海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不到强有力的保证,由于帝国缺乏海上的敌人,帝国仅仅维持了一支沿岸海军的规模来维护帝国的海上权益,这只舰队被严格控制规模,大型远洋船舰的建造被认为是极为不适当的,研究帝国海军雏形的专家们认为,明代没有庞大的海上贸易需求,帝国在整个东亚的声望足以保证帝国在海上的权威,尽管如此,帝国海军还是保持着一支由福建、广东诸地的水师船队组成的远洋舰队,他们负责清剿流窜的海盗,以及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但即便如此,这支远洋舰队也并没有经受多少考验。
在15世纪到17世纪这漫长的两百年间,大明帝国的海军几乎完全没有发展,其外在的因素就是帝国缺乏足够的海上威胁,帝国内部也缺乏足够的扩展海军的动力,相反,海军意味着大量国库的投入,这对于大明帝国当时每况愈下的财政,是极为恐怖的一笔开支,在早期帝国都无法维持一个强大的海军,在中晚期帝国就更不可能维持这样一支舰队,这导致了帝国在万历朝鲜之役之中未能完全歼灭倭国的全部舰队。
在这种状况下,海军训练废弛,船坞得不到妥善的维护而遭到废弃,帝国海军萎靡不振,毫无生机可言,而在同时期的欧洲,则正是海军大发展大跨越的时机,通过开辟远洋航线,他们积累了航海和造船技术上的经验,他们正将数学以及机械设计的成果逐步应用于海军建设之上,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海军技术的储备上,欧洲人正在超越当时的华夏。
到了17世纪初叶,帝国的海上权益基本是由那些下海的华夏子民们维护的,他们是大明最早的海权主义者,他们聚集在帝国的东部沿海,建立起零星的海上基地,购买或者建造船只,通过武装货船,资助建造新式的舰船来扩大海上力量,并最终形成了足以抗衡当时西班牙的远东舰队的实力,并且和西班牙形成了在海上的抗衡实力。
登州商会和龙威号
1618年,在凌雨柔和李旦的倡导之下,登州商会建立,这个商会的宗旨在于扩展贸易,保护大明商人在陆上、海上的基本权益,其中,当时还是登州卫一个千户的张子云首先提出了制海权的基本雏形,并向李旦和凌雨柔介绍了控制海洋航道的巨大作用,这些话很可能打动了凌雨柔,据说当时还并没有对张子云产生好感的柳依依在听闻张子云的这些话之后对这位狂妄的年轻人产生了巨大的兴趣,这一向被研究柳依依的学者当做是爱情萌芽的开始,而一些有关张、柳二人其实在天一镇时候就产生了感情的非主流的一些作家和小说家对这个观点不屑一顾。
总之,在张子云的全力推动之下,凌雨柔开始建造了后来成为登州海军船坞主体的甲号船坞,这原本是大明登州水师的其中一个废弃的船坞,在花费了近两个多月的改造之后,该船坞建成,随即,帝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战列舰之一——龙威号正式开始了建造。
有关海军史研究的大部分专家相信,龙威号的建造是由张子云推动的,但是根据一些私人日记的记载,尤其是龙威号的主设计师,英国人格林的日记记载,龙威号开始建造的时候,张子云并不知情,根据日记中的记录,他说“有一天,凌小姐带着她的未婚夫来参观这艘庞大的战舰,我极为惊讶,这位未婚夫相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