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人头带圆形的斗笠,蓝眼、短须、脸颊左侧有一颗豆粒大的黑痣,黑痣上长着一撮长长的毛。

    后面一人高鼻、深目、浓眉,较为年轻,穿着翻领皮毛褊衣。

    二人的身上全是沙尘,嘴唇干裂,狼狈不堪。

    而他们所牵着的骆驼上背上放着几匹丝绸。

    见这两人没有什么可疑之处,同时又在上一个绿洲据点刚进行过补充,于是伊尔挥了挥手,有人拿了一个装水的羊皮袋过来,递给了前面那人。

    这个人一顿狂吞猛咽后,才恋恋不舍的递给了第二个人。

    二人喝过水后,同时双肘、双膝及额头着地,对伊尔众人进行跪拜致谢,感谢他们的救命之恩。

    这是随着佛教的传播,源自天竺的表达谢意的方式,四肢着地是仅次于全身俯伏于地的礼敬,全身俯伏于地只用来跪拜佛祖和长辈。

    于是伊尔戒备的心也放了下来,命众人收起武器,这才继续上路。

    伊尔同样用龟兹语同二人进行交谈,得知二人分别叫康定智和康小奴。

    他们原本跟随一个十几只骆驼的小商队经商,只因中途遇到了黑风暴,驼队走散了。

    在追赶受惊而奔走的骆驼时,迷失了方向,在漫无目的的行进中,带的水也逐渐喝光,只能慢慢等待死亡的来临。

    本来已经处于绝望的两人,听到了伊尔商队的驼铃声,寻觅着这不啻于天籁之音的驼铃声,他们才赶上了商队,获得了搭救。

    同时在交谈中,得知二人的故乡原来是康国,伊尔也来了兴趣,询问二人家乡在哪里,二人说是在距都城阿禄迪城北百里的瑟底痕城附近,距离曹国很近。

    伊尔问他们是否会说家乡语时,康定智表示因为从小就随父母远走他乡,现在长期居住在龟兹地区,会说的只有龟兹语和唐朝官话了。

    同样是奔走丝路的商人,再加上同是康国老乡的缘故,众人感情一下子拉近了不少。

    晚上安营住宿时,康姓二人不停歇地忙着找柴生火、帮着大家搭帐篷。

    看着二人的忙碌的样子,伊尔心里表示了肯定,在得知他们没有帐篷,准备露天应付一晚上时,伊尔命手下匀了一个帐篷给他们。

    康姓二人免不了又是一阵感激,表示等到达下一个大的绿洲据点时,一定要好好的感谢大家的救命之恩,大家也哈哈笑着应下了。

    有一次在休息的时候,康定智随口问起这次走的是什么货物时,有一人随口答道:“这次走的货是青……”

    还没有说完,便被伊尔用严厉的眼神瞪了回去,随后伊尔轻描淡写的敷衍了过去,康定智也就没有继续深问。

    接下来的日子里,康定智二人便跟着伊尔的商队一起行走,每天剩下的只有单调的行走和休息了。

    他们现在走的是一条从西汉年间就流传下来的、紧贴天山南麓的古商路。

    也许叫路不是很合适,因为在沙漠里根本就没有路,只能沿着死去的胡杨和动物的遗骸前进。

    摸索着大致的方向,向着天山方向行走,途中会有小的绿洲存在,可以进行水的补给。

    据说沙漠绿洲的每一滴水都是天山上的雪,融化而成。

    又走了近二十天,在行进方向的左侧已隐隐看到了黑色的轮廓,那就是天山山脉。

    伊尔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他们已经进入了龟兹的地界,现在应该在姑墨州境内。

    大唐王朝在打败了西突厥以后,又攻取了焉耆、龟兹等西域诸国,在这种形势下,天山南路诸国也都纷纷摆脱了西突厥的控制,归附了唐王朝。

    后来,唐朝迁移安西大都护府于龟兹,设置大都护一人,官至二品;下分设副大都护、长史、司马、录事参军等官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