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耄耋之年的老爸老妈相继离世后,大哥对我讲,他还有个心愿:希望我陪同他,去老家齐鲁一趟,看看祖居地究竟是啥模样?我理解他的心思:毕竟从小到老还从未回过老家c见过本家亲戚呢! 我先后随父c母亲回过老家两次,可惜一次儿时,一次少年,留下的也只不过是记忆碎片

    如今,大哥和我先后退休,赋闲在家,祭祖正当时。

    经过网上简单沟通,年过花甲的兄弟俩,于清明节前夕,从北国花江和江南申城先后启程,到青岛姑母家聚齐后,开始了祭祖主题行:

    初春,一望无际的胶东平原上,济青国道上大巴车一路疾驰。人坐在客车上,隔窗看去:满眼是片片相连的田野,冬麦早已返青,路两边,杨柳吐翠,杏花桃花争相绽放感觉心绪也随之平和起来。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平安城到了。我俩从大客下来,无暇闲逛,旋即登上去牛戈庄镇的中巴。刚进车厢,我就跟司机打听:“到瓦口村(父亲故居),在哪一站下车最近 呀?”“哦,你们要去瓦口啊,我俩就是瓦口的”,主动接过话头的,是位老农妇。好巧呀,看样子遇到老家本村乡亲了。 经攀谈得知,她是和坐在身边的儿媳一起,到镇里办事返回瓦口家。我问她:“到了牛戈庄去瓦口有班车吗?”“以前有倒短儿的跑线车,现在家家有农用车,线车拉不着客,没人干了。不要紧,一会儿,有车接我们,一块捎着你们”巧遇这娘俩,淳朴热情直率,我俩喜出望外。大哥忙说:“那给你们添麻烦啦!”,“街里街坊,有啥麻烦的”越聊越熟,彼此慢慢消去了陌生感,也解除了旅途寂寞。

    没过多久,车就到了终点站牛戈庄镇。凭直觉镇子不大。还不错,主街上有一家超市开门营业。可能是午休饭点时间吧,街面没见到什么人。我们随同婆媳俩步入超市,购买食品c饮用水和供奉用的水果糕点。待我们从超市出来时,接站车已经停在门前路边了,车厢里摆放着四个小马扎子。

    驱车来接站的,是老妇人的丈夫,面容黧黑,头发花白,看上去足有七十开外了(其实才六十七八岁)。此人也是自来熟,说起我们鲁氏家族,如数家珍侃侃道来看着外面绿茵茵的麦田,告诉我们:牛戈庄这边的麦子长得比咱坝口好,那边的地盐碱多,是因为胶济河没水了记得近半个世纪前,我曾经随母亲到过老家瓦口村,印象中的胶济河:水是清澈甘甜的,小鱼儿游来游去今天,得知它已经干涸,说实话,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距离父亲祖籍村不远了,老妇人对我俩说:快看看,那就是咱瓦口村:呼呼的风声中,一个不起眼儿的小村庄出现在我们面前感觉亲切又有些酸楚。

    进得村来,不远处见一位胖墩墩的老太太,站在街上。老汉告诉我们:她就是你们本家辈分最高的,得叫奶奶呢,!随之冲着她喊:哎——你们家东北来客了素未谋面的奶奶答应着,把我俩和开车老汉引进一扇半开的旧门,院子里随意摆放着农具杂物,坐北朝南的一栋房子,外墙皮都有些脱落了。进得屋内,见一老翁,脸上显眼处长着一撮毛,头发花白,精神头还行。不用说,这就是我们该叫爷爷的人啦。从名讳上看,他与我祖父都是“明”字辈的,若干代前,或许是同一个老祖宗呀!环顾室内,大锅灶c大水缸,陈旧的家具,多年没有粉刷的四壁。

    爷爷张罗着放倒陈旧的木质地桌,从老式暖水瓶中倒水沏茶给大家喝。奶奶问我们吃晌饭没有?我俩据实回答:“还没吃呢,不过,我们已经买了食品和水啦,随便在这吃点就行的”。奶奶说:“都到家了,下面条吃”通过驾车老汉转述,我们与本家爷爷(他耳背听不清)简单的交谈着,得知前几天老两口煤气中毒,大难未死啊看起来,我们和二老还算有缘分呢。

    没多一会儿,奶奶就把热腾腾的面条做熟了,还有鸡蛋虾米韭菜卤子。早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