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新泡好的黄豆,清早儿就做了豆腐花,拿高汤煨着,二姑娘有口福。
陶文姜笑很是娇嗔:“那李嬷嬷叮嘱下去,我要用鸡汤煨的,多放胡椒,我可不要肉糜。“
李嬷嬷笑盈盈道:”嬷嬷省得,这就吩咐小厨房给二姑娘换上新鲜的虾仁。“看到青禾手里端着小瓮,了然一笑,冲青禾轻摆了手随她一同去了。
秋煦堂因是陶老太爷和老夫人起居的地方,正室左右两边紧挨着内室和陶老太爷的书房,仆妇丫鬟们也大都学会屏气凝神,少有嘈杂之声,是以陶文姜声音一起,便犹如平静的湖面投入一粒石子,一圈圈荡起来。好在她声音清脆,传到静谧的卧房不显聒噪,倒像清晨的雀儿一样新鲜灵动。陶老太太端坐在镜台前由着小丫鬟整发,闻声也止不住笑意,正巧从铜镜里看到陶文姜走进内室,手里还捧着一只插着梅花的白瓷玉壶春瓶,便假意斥道:“大清早儿的,你精神气倒足,到祖母这挑肥拣瘦来了。”
陶文姜嘻嘻笑着给陶老太太行礼,就有小丫鬟上来替她解了云锦斗篷,露出碧青色及腰小襦袄来,下着十二幅淡金色马面裙,腰身处系着粉红宫绦,缀着白玉牡丹佩,既清雅又娇贵。陶文姜走近,铜镜里便显出少女殊丽的面庞,梳了个双挂望仙髻,发髻上点缀着珍珠珠花,相间着丁香碎金饰,圆润的耳垂上也是同色的丁香耳钉,耳边各有银丝绳细细编制的一缕垂发,摇曳动人,豆蔻年华,不画自清的小山眉,尤其是一双妙目,水光潋滟,顾盼神飞。任谁见了这样钟灵毓秀的少女,也会心软几分,更何况亲祖母。看她捧着瓷瓶的双手微微有些泛红,便急道:”可是一路走来,冷着了?身边的丫头怎也不备着手炉?“
陶文姜摇摇头,看着小丫鬟给老太太挽发便急道:“将发髻挽得再高些,梳成牡丹髻。”
正在梳头的小丫鬟手一顿,却不知是不是该继续下去。
陶老太太啧道:”不许胡闹,今天既不出门又不迎客,梳个简单的发式就好。“
陶文姜不满道:”祖母,你看着梅花开的多好阿,用来簪发再合适不过了,我可是千挑万选折来的。“
陶老太太定眼一看,几枝梅花或含苞待放,或艳红似火,可喜招人,再看到陶文姜一脸委屈,撅着的小嘴比梅花还要娇嫩,不由虚点了她一下,无奈道:”就梳个牡丹髻吧。“
陶文姜顿时欢快起来,看小丫鬟手指麻利的梳高了发髻,便在又在妆匣里挑选合适的发簪,又召人拿来小剪子,仔细剪下一截梅花枝来,斜插在一旁,陶老太太刚过五十,因常年无甚心事,保养得不差,陶文姜单选了一支八宝凤钗,不沉重却压得住富贵的高髻,斜插的梅花更是显出好气色来。
陶老夫人暗暗点头,这丫头肖母,吃穿也成章法。
陶文姜见状更是得意,捧起梅花瓶,仰着下巴道:“这个摆在内书房的花几上,正合着那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陶老夫人还未更衣,便许她去了,只是多说了一句莫扰了祖父读书的话来。
陶老夫人确是白叮嘱了一句,陶国安夫妇虽只有这一个女儿,百般娇宠,却也没溺爱出刁蛮性子来,又自小随父母远任,看多了人际往来,眉高眼低,并不同不谙世事的一般闺秀。
她放慢脚步走进陶老爷的书房,将花瓶放在墙角的花几上,正想轻手轻脚的出去,却瞥到陶老爷未在读书,铺起宣纸,从松鹤纹竹筒中挑拣出一只羊毫笔来。陶老爷在书房不喜仆从随伺,技痒之时也只好自身磨墨调水。陶文姜忙走上前,拿过墨条砚台,边磨边歪头问道:“祖父是想做山水还是花鸟画呢?”
陶文姜显是常出入的,陶老爷倒也不惊讶,便捻须道:“愿符千载寿,不羡五竹封“。
陶文姜闻言便在浓墨中注入一管清水,调得更淡些。陶老太爷